汉语言文学网

网络日志 实践日志 伤感日志 情感日志 心情日志 非主流日志 爱情日志 心情随笔 热门小说

话说九峪肥田

时间: 2021-02-09 00:12:00  热度: 419℃ 

点击全文阅读

话说九峪肥田

在中国水利史上,“九峪肥田”具有久远的历史,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遍查资料,“九峪肥田”之说始终与富平县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富平先民在水利上的经典之作,故富平有“九峪肥田”之美誉。

富平县古称频阳,位于关中平原与渭北黄土高原之间的衔接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山川河原相间。北部以乔山为依托,山谷沟壑纵横,较大峪者有九条,即大水峪、杨家峪、小水峪、赵老峪、九龙峪、达坡峪、黑水峪、盆倾峪、蟠桃峪等,产流自北而南终入渭河。“九峪肥田”对雨洪资源的利用就发生在这片土地上,自秦至今经久不衰,日臻完善,并发挥着巨大的效益。

“九峪肥田”是引山塬沟道富含氮、磷、钾腐殖质及放牧畜禽粪尿的洪水漫淤下游川道耕地、荒地,既可削峰滞沙防止洪水泛滥,又可改良原来比较贫瘠的土壤,淤出可灌可排的稳产高产良田,变水害为水利,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有“山里上粪,川里打囤”之说。古语云“峪皆土岸,水皆成粪”,故九峪肥田又称九峪粪田。与此同时,山区来的雨洪全部用于漫淤土地,避免了高含沙来水对下游河道的淤积影响,为黄河治理和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上世纪60年代,张骅在《第一条不向黄河输沙河流—顺阳河》中论述到:由于长期引洪漫地,顺阳河(渭河二级支流)从赵老峪峪口以下八十华里间的平原河床夷为平地,流长一百二十多华里的顺阳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条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河流,这是对中国和世界治河历史的一大贡献。

关于“九峪肥田”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富平这里土地贫瘠,旱涝灾害频发,农民靠天吃饭,饥饱不均。于是人们建庙奉香,叩拜土地,祈求五谷丰登。然而仍天旱少雨,地不产粮,贫穷依旧。这时有个犟汉埋怨道:“你们有钱给土地买香,不如自己吃了嘴香;有劲给土地磕头,不如跑到田头。”土地爷心生怨气,搬来很多破砖碎瓦,扔在犟汉的田里。犟汉跑到土地庙对土地爷说:“你想用那破砖碎瓦镇住我的种,压住我的苗,岂不知破砖碎瓦三两油,苗儿长得绿油油,你有本事降服我,除非九峪毁田成沟壑。”土地爷看犟汉田里庄稼根粗苗壮,火冒三丈,于是长袖一挥便在平坦的田里划出了九道大小不一的壕沟,这便是今天赵老峪等九峪。土地原以为有了这九峪,犟汉土地便无法耕种,没想到峪道来水排洪淤地肥田,根治了水旱灾害,庄稼获得稳产高产,年年丰收满囤。

传说总归是传说,“九峪肥田”其实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与大自然搏斗的一个伟大创举,是促进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明显例证。“九峪肥田”最早发源于古频阳这片热土,随后在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缺水地区推而广之,现今被作为范例编入一些水利专业教科书。据考证,富平县的“九峪肥田”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公元前221~206年),尤以赵老峪引洪淤地最悠久,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古今都是我国和东方最早有名的引洪灌区,被广泛借鉴和运用。赵老峪引洪淤地是引顺阳河上游山区高泥沙洪水,淤灌沿乔山一带川原农田的古老灌区,从商鞍变法后开始兴建,到秦始皇执政时,渠系工程已相当完善,引洪效果比较显著,秦始皇赐王翦“美田千顷”之地就在这里。近几十年来,为了更好地发挥富平县北部山区雨洪资源效益,当地疏通赵老峪引洪淤地灌区古河道,新修引洪渠道,改造完善原有设施,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为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今天,以富平县赵老峪引洪淤地为代表的“九峪肥田”创举仍在不断发展完善,古老的引洪淤地灌区焕发着新的生机和活力。“九峪肥田”正在抒写着新时代的传奇。

猜你喜欢

推荐心情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