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锦集

时间: 2021-01-17 13:51:55  热度: 264℃ 

点击全文阅读

《西方哲学史》是一本由(挪)G・希尔贝克,N・伊耶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63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史》精选点评:

●将整个哲学史串成了整体,让人可以知思路的发展过程,哲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相对罗素比较全面,注重社会学和科学

●可以看懂的一本书,不是很枯燥的,值得看看

●很简略的看完了= =

●很好的哲学史入门,大有启发。

●康德……

●循序善诱,给我以启发!

●也是读了康德之前的,我就是个弟弟。。。

●趁着五一长假,把下册读完了。当代哲学的章节太概观,能吸收营养的地方少,但之前的部分都写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第十五章的康德讲得非常透彻。和通常的哲学史叙事相比,这本书似乎更在意柏克所代表的保守主义的传统,和理性主义的主流叙事形成了张力。

●n年前入的,一直没翻完,是系统性很强的书,北欧哲学派系的讲解。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我认为亚里士多德 不是杯具

是的

我承认 他在物理学上 是一个失败者

但正是因为他的失败 才会有后人的不断推论

哲学上 他也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成功者

因为挡在他前面的还有 理论派的创始人 柏拉图

他的光芒 盖过了亚力

不说他的那个愚蠢的三段论

只说他的那种精神

都说 哲学是介于数学与神学 间的学派

我认为亚力 正是 神与人间的 一类人

人生到那不已足够

何必成神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二):人生意义、终极关怀、人与永恒、灵性… 这些字眼都应该被我们熟知

人生意义、终极关怀、人与永恒、灵性…

这些字眼都应该被我们熟知

昆德拉把人类对生命的根本迷茫集中写了出来,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脱离了责任的固定,人就会像鸿毛一样轻浮,而这种轻浮是人类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人类就必须依靠责任的固定才能生活吗?昆德拉说是的,所以永恒轮回是一种酷刑。

但我不这样认为,人类的责任只是束缚,当然也起了固定的作用,人类因此而踏实,也因此而平庸。

正确的答案(无需证明)已在中国智者的书中讲明,人类生命之轻是固有的,人生的意义就是找到一个固定的支撑,这个支撑不是责任,而是永恒的存在。佛道儒都是此中的高手。

人生是有意义的,但需要人历经生活百态,欲望浮沉,才能真切感受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三):胡乱写一些

古代西方思潮:除了最著名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二元论偏神学思想,落实到亚里士多德更多对于现实状态,人与社会的思考。早起宗教、数学、物理学、医学、天文学、法律、文学,非常接近现在的西方特征与传统,全部开始萌发。

公园前500年左右开始,这时候印度佛教开始,中国与孔子孟子庄子时间吻合。

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人类地位提升,上帝优先制造人类,其它物种为人类服务。来源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哲学与神学结合。神学与皇权,二权同在,政教合一。

希腊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在阿拉伯得以保留、发展,之后回流欧洲大学教育。

文艺复兴:封建社会达到鼎盛,集权使得哲学为统治者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级,区别对待。思想家对于神学的思考分化。古代自然哲学被重新开发。

启蒙运动:越来越接近现代思维,人权平等,法律科学道德艺术被更广泛的解读和发展。

感觉马克思哲学只是哲学史上一个小流派,小偏门,而且推论过于武断,不知为何这样发扬光大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四):我大致比较了下斯通普夫和希尔贝克的两本“西方哲学史”的目录

我大致比较了下斯通普夫和希尔贝克的两本“西方哲学史”的目录。

总的来说,前者的“西方哲学史”更偏向纯哲学。而后者则包括了古代科学以及古代中国印度哲学思想的介绍,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包括哥白尼牛顿以及达尔文他们的创新,以及启蒙运动,和亚当斯密等人的经济思想,还有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说。这些对西方思想变革产生十分重大影响的东西,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比“斯通普夫”的要详实得多,他的视野更开阔一些。甚至希尔贝克在自己的“哲学史”里,还给达尔文佛洛依德等不是哲学家的重要学人,还各自专门设了一章。

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甚至单独设置了一章“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这一章的内容我没看,所以对这一敏感的一章我无法评价,想必肯定是会有删节。另外还包括一些二十世纪以来新出现的学术,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人文主义,社会学的崛起,还有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学的创新。这些都是与二十世纪社会密切相关的热门话题,但并非纯正的哲学问题,在这本书里也有介绍,在斯通普夫的“西方哲学史”里并未涉及。

不知是否因为希尔贝克著书较晚的原因,此书包含有现代和后现代比较新的哲学和政治学的各种思想,如卡尔波普尔女性主义哲学等等。还有所谓“现代性危机”,如德里达福柯的后现代,阿伦特哈贝马斯等等。关于这些此书相比斯通普夫介绍的更详细,有的是斯通普夫的并未介绍到。甚至包括国内热门的公开课“公正”的讲述者罗尔斯,此书也有介绍。

纯哲学的篇幅方面,我比较了一些主要的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两边用的篇幅都类似。也就是说,纯哲学部分两边是用差不多的篇幅来介绍。不过希尔贝克并未给叔本华费希特罗素等,这些比较重要的哲学家设专门章节介绍,有些遗漏。

总的篇幅,希尔贝克的639页,斯通普夫的506页,前者比后者多了不少非哲学的重要思想家科学家的介绍。想博一些的,就不妨看前者,如果想专一些,可以看后者。两本都是好书,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五):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好像有三四年了,虽然从来没有打算弄懂它,但是觉得通读一遍没太大问题。然而实际是读了三分之一,却感觉什么也没读一样。之后搁置了一段时间,觉得依旧需要挑战一下,就重新拿了起来。给自己定下的规则是每天读三页,一年读完。虽然我每一天都没有停止过阅读,但这本书依旧不是那种不能释手的读物。前后读了快两年,做了近三万字的笔记。今天,终于是完成了一项任务。

我对哲学的了解不多,仅限于一些人名和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甚至于有人说这不是一本哲学史,而是一部思想史,书里提及的很多问题、很多人不是哲学范畴的。或者有人说作者本身是一个有明确立场的哲学家,所以他著的这部哲学史有倾向于。这对于我来说,都是无法分辨清楚的。不过我很享受由他带着我,去梳理这么多哲学大师以及他们想法的过程。

在译后记中,我得知“作者的哲学观背后是一种深受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人物尤根.哈贝马斯影响的理性观,其特点之一是不把理性局限在自然科学或实证科学范围之内”。我非常赞同这个理念,“哲学是一门运用和训练论证和讲理的学科,而这种论证和讲理对于现代民主政治和现代科学研究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这对我们,乃至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非常重要而稀缺的。2020年的这场瘟疫,暴露出来的是群体性的愚蠢和蛮横。虽然从小被教育着要“讲道理”,但它却是如此之难。即便在西方,其相当部分的民众也并不因为经济的长期发达而避免。不讲理的群体是野蛮、也是脆弱的,因为世界自有其道理,人类如果不去遵循,就只能服从了。

我的笔记,只是一些观点的摘录。进入书的后半段,摘录的也不够勤勉了。过阵子买本实体书放在手边,随手翻个一节读读吧。知乎上有一位我非常尊敬的答题者“千叶”,TA在TA的公众号“死理性派”中正在写这本书的阅读笔记,应该更有价值,可以看看。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