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冰川消融的人
云南梅里雪山西坡,人迹罕至。20多米高的黑色冰墙上有一小片茂密森林,夏日阳光下,冰块融化,开始松动,继而轰然脱落。哗啦声中,树木失去支撑,也跟着塌了下来。树枝和泥浆混着冰块流出冰河。
见过300条冰川的王相军,又一次目睹美景在眼前消失,他拍下視频说:“冰川上的森林真是罕见,可惜没有了。”
那些沉寂数亿年的冰川,此前鲜有人类造访。一个人、一只狗、一辆摩托车,王相军在人迹罕至的冰川雪原探路,有时一面是高耸的冰墙,另一面就是万丈深渊,可他还是蹦蹦跳跳,像在家中一样自在,还兴奋地和冰川像朋友一样打着招呼,脸上笑出深红的褶子。
四川农村小伙儿王相军,是在西藏拍摄冰川的摄影师。这位“西藏冒险王”的每一次冒险,在视频网站上都有百万粉丝围观。粉丝们称他“冰川哥”,或喊他老王,其实他只有29岁。因为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工作,所以他肤色黑红,嘴唇爆满白皮,像是看不出年纪的荒野猎人。
沉醉于日照金山、喜马拉雅山和雪山深处的花海佛寺,为深不可测的冰川竖井震惊,也曾差点掉进正在消融的冰川湖泊,王相军的冒险从我国的云南、西藏到尼泊尔。这一次,他跨过山海去了西班牙,站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讲台上。
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说请他去联合国演讲时,王相军正在尼泊尔爬山。“联合国”这个词对他来说有些遥远,他第一反应——这是骗人的,直到收到联合国的官方邀请函,请他代表中国民间环保观察者,在气候变化大会的活动上分享他的冰川观察结果,他才相信。
背着装满脏衣服的登山包到了马德里,他还是觉得不太真实。虽然剪掉毛糙头发后精神了很多,但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中,穿灰色T恤和夹克的他仿佛是个走错片场的闯入者。
他的演讲只有五六分钟,现场听众不多,其中有一些媒体人。“联合国最近发布的报告上说,全球平均温度将升高3.2摄氏度”,王相军停顿一下,低头看了一眼稿子,抬头说,“不敢想象那时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子,会有多少冰川消失。”
展示和讲述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时,他回到了熟悉的领域,语气顺畅了许多:“冰川已经不是像原来那样一点点地融化,而是在大块地剥落。”
他的观察判断结果与学界的研究一致,世界冰川监测局的持续监测显示,全世界的冰川正在逐渐消融。就中国而言,和20世纪50年代相比,就有82%的冰川处于消融状态,总面积缩小了18%左右。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交流中,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的杨富强博士也提起,冰川融水是大江大河的主要来源,如果冰川消失了,大江大河也就没了。
王相军想到自己看到的很多冰川,内部已经完全融化成了空洞,认真地和博士讨论:“水没有了,干旱就会加剧,庄稼收成也就不好。冰川与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关联。”
这个高中毕业的农村小伙儿没想到,自己最近认识的人,最低学历都是研究生。可好些埋头研究冰川多年的人远没有他见得多、走得深,正因为如此,他的记录才更显珍贵。
在联合国的发言结束时,王相军说:“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冰川,关注气候变化。气候行动,从记录开始。”
驱使他一次又一次出发的,不过是最原始的喜欢。因为这份喜欢,他没少受罪。
王相军走路时膝盖微曲,这是长期在冰雪中生活导致的风湿。2017年上半年,他在那曲做厨师,因为海拔高,厨房又特别潮湿,鞋里经常都是水,很难晾干,所以病情加重了。因为疼痛,那段时间他甚至连路都走不了,后来干脆辞职专心拍冰川雪山。
想要与冰川零距离接触,就要走到其深处。有一次,他循地图去一个山地冰川,到了之后才发现,这个冰川已经成了一片夹在两山之间的湖泊。早上,他踏着厚厚的冰面进入冰山,下午拍完照返回时,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冰面已经不足来时的一半厚,刚走到湖中间,他就一脚踩空掉了进去。
好不容易挣扎着爬出来,头发和睫毛上的水很快结成了冰。并且,继续融化的冰面让他再次掉了下去。“当时我脑子里全是照片不能没了,都没想过自己都快没了”。
冬季,他用树枝上残留的沙棘果煮水,就着馒头果腹。在海拔4500米的荒原上他也能睡个好觉:在石头围墙的一角,用柴火横竖搭起框架,再把牧民在虫草季留下的破被子和油布一层层压好,小窝看起来还挺温暖。像王相军这样在荒野中甘之如饴的人委实不多,有网友说:“感觉老王在哪儿都能活,比专业人士都厉害。”
条件艰苦还好克服,可遇到野兽就不是开玩笑的了。2018年元旦,在亚龙冰川附近,王相军找了间牧民闲置的小木屋休息。熟睡时他被碎石砸醒,睁开眼才发现,屋顶伸进一只熊爪,努力去抓他还没吃完的饼干。
村民告诉过他,熊害怕金属声音和火光。他就赶紧玩命地敲起锅底,巨大的声音让熊有些焦躁。可能几分钟,也可能只有几十秒,但对他来说,是一段无比漫长的时间。终于,熊嘶吼着离开了。可他根本不敢继续睡觉,点燃所有木柴,睁眼到天亮。
“土豆”的到来是个意外。遭遇棕熊一个多月后,有一次,一只小狗钻进他的帐篷来偷腊肉,他发现后喂了它一些。到了他要离开时,小狗就一路跟着。他心一软,就把它带上了摩托,直播间的老铁们帮它起名“土豆”。
老王从此不再是孤身一人,土豆也成了“见过最多冰川的狗”,开启了艰难的“狗生”:在冰川侧碛垄的乱石堆里穿行,下雨被淋成落水狗,野外露营被藏獒咬掉一块肉垫,还被打了麻醉剂当作流浪狗抓走过。
在布加岗日冰山上拍照时,他把土豆留在山下,回头看到它也跟着爬上了冰塔林。他远远地喊:“土豆,太危险了,不要过来。”莽莽冰原上,人和狗都显得很渺小,可一个小点却朝着另一个执着地跑去。
2010年高考,王相军因重感冒失利。小时候他成绩很好,也梦想着成为一名学者。复读几个月后,他还是选择外出打工,离开家乡广安鄰水。
父母托人在深圳给他找了工厂里的仓库管理和拖地的工作。因为不喜欢机器带来的压迫和拘束,也不想做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他很快就辞职了,满心只想挣破牢笼。
2011年,因为心系自然山水,他去广西流浪,在柳州爬山,睡在公园的树下,每天顶着一头露水起床,吃一顿4块钱的螺蛳粉,反而觉得心里安静了许多。后来在丽江街头,偶然看到公交车上的一张海报,巍峨的白色雪山让他惊艳,身边有人告诉他,那是梅里雪山,里面还有冰川。
他没钱坐车,就搭别人汽车的后备厢;买不起索道票,就徒步上山。他一路小跑,只用了8个小时,就从海拔2200米来到海拔4500米的冰川公园——即使是当地人,走上山也需要11个小时。
山间的冰川像一条银鳞游龙,从高高的雪峰一直延伸到山下,直扑江边。第一次见到冰川,他就被征服了。天快黑时,工作人员才发现,他居然是徒步上山的,给他补了一张儿童票就让他坐索道下山。
2012年,五彩斑斓的林芝又让他心动了,原来高寒地区也可以这么多姿。他当时月工资1100元,买了张780元的车票到了林芝,这一来,就再也没有离开过。
对于打工盖房、娶妻生子这样的生活,他没有一丝向往,他说:“如果我回家,爸妈就要拼命挣钱让我成家,我不想拖累他们。”所以,离家9年,他主动切断了和家里的联系。
起初,他外出拍冰川和雪山,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同事们还以为那些照片都是他从网上下载的,没人相信那是他的作品。从2017年开始,他把这些作品上传到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这为科普和环保的宣传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引起了大众甚至专家的注意。
有一次,他发现3个并联的冰川湖,上游冰川脚下的湖比较浑浊,中间的稍微清澈一些,下游最大的湖泊则蓝得像翡翠一样。他给网友解释,冰川运动时因为和山体发生摩擦,石头被磨成细粉,夹在冰块里,所以冰刚融化时水比较浑浊,经过阶梯式的沉淀过滤,越往下游就越清澈。网友们乐意听他讲这些知识,除了佩服就是感谢。
深夜12点,重庆街头依然灯火通明,远方西藏那些属于他的山野,此时早已乌黑静寂。王相军走在路上直播,他跟大家说:“城市晚上一片通明,要烧太多煤了,我们应该节约用电。”
很多电厂烧煤飘出来的黑色粉尘,会深深融入冰川,加速它们的融化。他耐心地给老铁们讲着这些从联合国大会上学来的知识。
网友们跟他一起回忆:原来的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现在则艳阳高照,少见雪花,空气中细菌多了,感冒要很久才能好,真的要好好爱护我们的家园。王相军赞同:“我们就是要传播正能量,过低碳生活。”
他明白了那么多人采访他,是因为气候问题越来越严重,“要通过这个契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环保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城市生活的逃离者,他不知道怎么用手机搜索周围吃喝玩乐的场所,也鲜和陌生人打交道,离人群越远,他越自在。他享受山里没有网络的与世隔绝感,白天等着看日照金山,晚上出门拍满天繁星,秋天去找冰川,春天拍阿里的桃花。去年夏天,表弟在视频平台上发现并联系上了他,妈妈一条一条看完他的视频:白净的儿子变得黝黑粗糙,爬着危险的冰川,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话,她既生气又心疼,可时隔9年见到儿子,所有情绪又都放下了。
喜马拉雅西北坡蓝湖,念青唐古拉山北坡、帕隆藏布江的源头雅隆冰川……王相军脑子里冰川融化的例子举不胜举。杨博士说,中国的冰川不仅养活了中国人,还养活了周围的27亿人。可是在西藏拍冰川的人太少了,王相军想尽量多拍,让自己的镜头成为桥梁。
离开户籍意义上的家,王相军要回到自然界的家去。他用镜头写给自然的这些情书,可能都会成为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