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解读童话读后感精选

时间: 2021-02-21 23:53:56  热度: 298℃ 

点击全文阅读

《解读童话》是一本由[瑞士]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童话》读后感(一):童话故事并不是真的只有美好

曾经我们记忆中的童话故事那么美好,长大有觉得那么不现实,但童话之所以这么经久不衰,是有他真正的智慧在其中的,只有真正读懂其中的智慧,你才有资格评说童话的好与坏,那么如何解读,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值得一读,哪怕为了孩子看童话故事的时候能给她一个正确引导,让孩子知道,童话故事是美好的,但也是有智慧在其中的,要学分析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也要读读这本书。

《解读童话》读后感(二):重拾童话

去年这本书刚刚出版,我就迫不及待的买了,翻阅几页后,当时并未引起很深的共鸣,然后搁置,后来又陆续翻了几页,搁置,前几天重读了下吕旭亚的《公主走进黑森林》,很不满足,便来重读这本书,那个时候的拒绝似乎是来自无意识的恐惧,犹如儿童时期所谓读闲书一样,《格林童话》我还是在暑假看完的,应试教育下的阅读,童话从来不是主流,要背诗词才是正经事,或许我觉得这个童话的阅读也激活了那个部分,对自己内在欲望的压抑,平行文本阅读的缺失,造成了理解的困难,联系起那个《三根羽毛》的故事,表面自己是那个聪明伶俐的王子,却总是失败,而内心隐藏着那个所谓的傻王子,当信任了那个心灵的真实性时,也可以获得一些收获,或者是说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获得了来自阿尼玛的力量。当然我不否认牺牲智性是有风险的,但是要获得来自无意识的力量,这部分的牺牲是必要的,当然这个牺牲也不是永久牺牲,只是说随时间而关闭或启用,也或许是这段历程里不断的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发展吧,最后一章中《阿尼姆斯的力量》,读起来有点吃力,也是因为对于沃登神的无知有关吧,另外可能以前读过关于阿尼姆斯的材料也偏少,仍需进一步接待一些个案,阅读一些与阿尼姆斯的材料。

《解读童话》读后感(三):原来童话还可以这样了解!

上学的时候宿舍里的小姊妹很喜欢《童话镇》这首歌,听说白雪公主在逃跑,小红帽在担心大灰狼,听说疯帽喜欢爱丽丝,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听说彼得潘总长不大,杰克他有竖琴和魔法…… 当然小时候最喜欢的还是《格林童话》,现在长大了也喜欢看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动漫,比如麦兜比如樱木花道。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和小说里的人物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因为最近看了《解读童话》,才会有这样的观点和想法。 玛丽-路慧丝·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的、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她一生著作颇丰,有多达20余部作品,《解读童话》是她的代表作。除此之外,她还创立了苏黎世荣格学院,心理学家申荷永、吕旭亚及河合年雄等人都曾在该学院学习和深造。解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意思,解读也可以是浅显的,也可以是深刻的在《解读童话》里作者给出了很好的解释:事实上解读是一项手艺,是一项艺术,全靠你自己。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在读完这本《解读童话》之后,我来聊聊其中一部分内容,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老梗,而且是时间梗,那就是在故事开始会说从前,至于有多前,这个不好估计,可能是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时候吧!当然从前这个词也可以用很久很久之前代替,比如很久很久之前,我种了一颗树,然后它成了精,变成了一朵花……(开个玩笑嘛!)每一个童话都会有一个时间梗,给人无线缅怀的感觉。 第二个梗大概是女性角色的位置,一般分为两种情况,有女性角色,而且是主角,比如白雪公主。女性角色很少,一般给个象征性的描述,比如兄弟的新娘,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 另外关于相貌方面,也比较两极化,美的就倾国倾城,不美的,比如巫婆这个形象,就十分的丑陋。另外还有一个相貌和性格匹配的梗,那就是好看的人都心地善良,而难看的人都心底丑陋,可能是写给小孩子看的,所以就在性格和人物面貌上比较局限,在《巴黎圣母院》里敲钟人就是一个面貌丑陋很善良的人,在童话和小说里,我感觉人物的塑造区别还是比较大的。 我在读完《解读童话》以后,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故事叙述方法,比如以上帝视角来叙述故事,很久之前,有一个白雪公主……,最后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时光。这样结尾,就给人一种比较温馨和美好的感觉。而以另一种方式结尾的话,很久很久之前,有一个白雪公主,……,从此白雪公主和王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只顾着讲故事的我却把羊肉烤糊了。这种切换,会更快的把那种虚幻感切换出来,把人带回现实中。好了,先讲这么多,喜欢的可以自己去看这本《解读童话》!

《解读童话》读后感(四):《解读童话》:探索心灵深处

初次看到《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这本书时,让我误以为这是一本有关童话的书,或者说是我们常给孩子讲的故事书,但是看过几页之后,我发觉这本书居然是有关童话的心理学书。

这本书是瑞士的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著作的,由徐碧贞翻译。读过本书后,我们所认为的简单、有趣的童话, 它的内在竟然也有一份深奥的思想。只有学会“解读”,才会将一个更加透彻的世界显现在我们面前。你想试着解读一下吗?想在那些带有寓意的“蟾蜍”、“戒指”、“吊环”、“男女角色”中,发掘更有趣、更神秘的东西吗?那就跟着作者一起学习《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这本书吧。

作者作为第一代荣格分析师,她将心理学应用于童话领域,从而成为童话心里解读的权威性代表人物。想要读懂这本书,建议大家需要先了解一下荣格心理学。

荣格认为,人心灵的结构包括最顶层的意识也就是自我,第二层的个体潜意识也就是情节和最底层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原型。

荣格还认为人格系统主要有四种原型构成,他们分别是:一,人格面具,也就是掩首真我的假象;二,阿尼玛或者说是阳性基质,也是男人只有的女性基本特质;三,阿妮姆斯或者叫阳性基质,也是女性只有的男性基本特质。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再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

先来让我们听一听,作者为什么要解读童话呢?他觉得童话在心理学方面有什么特点?

作者认为,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因此在无意识的科学验证工作中,童话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素材;童话以最简单、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

前三章内容是读懂本书必备的功课,其中便对心理学和童话系统有一个全面的讲解。紧接着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便进展到解读相关的实际问题中,她的目的不在于让《三根羽毛》扣人心弦或更有趣,只是要演示解读的方法,并且试着说明如何解读以及如何撷取故事的意义。

作者将《三根羽毛》这个童话分为首章、续章和终章,运用比较法和扩大法来为我们进行详细的讲解,也是让我大开眼界。听过作者的讲解方法后,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宗教、神话以及习俗的知识面还是很广的,所以在解读童话时应该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面,以便能全面、客观的解读童话。

解读童话是心理学系统中一个有意思的分支,让解读后的内容显得比较客观,有可能让我们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如果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学习解读童话。

《解读童话》读后感(五):童话的灵魂之旅

“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以最简要,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在此纯粹的形式中,原型意象提供给我们最佳的线索,以了解集体心灵所经历的过程。”

这本书从封面就明确的指出是用荣格心理学探索童话世界,洞悉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幽微,遇见更广袤的自己。

在读这本书的内容之前,需要了解什么是荣格心理学,才能够读懂《解读童话》这本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怎样进行心里深处的智慧与秘密的探索。

荣格分析学是一种整合人格结构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一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和行为都包含在心灵里面,它所注重的是人格的统一性及其与整体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解读童话》这本书里所谈及的荣格理论涉及的心灵是由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组成。

这本书一共分了七章,前三章是一些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读起来有点烧脑。但从第四章《三根羽毛》的童话故事解读开始就非常有意思了,把前三章所谈及的内容进行了导入和运用,带着你进入奇妙而有趣的境界。

童话并不是单一的所谓虚幻的故事,从荣格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和解读童话,就像进行一个解密之旅,充满了深邃和惊奇。而童话所独有的治愈性是通过四个心理功能来解读的,那就是自觉、思考、感觉和情感。

作者提到神话故事的形成和再创作,是由意识作为主导,讲述人无意识的进行创作,再受集体无意识涉入影响。这就不难理解故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是因为神话故事中有民间信仰,原型像被丰富化。作者还详尽地提到,解读童话要知悉什么是母题?什么是原型?母题是指人类的初始思维,我理解就是一个单一的想法而已,而原型定义作者是这样说的:原型并不仅仅是初始思维,更是初始如诗般的意向及饭幻想也是初始的情绪,甚至于对于某些特定行为的初始动冲动。除此之外还要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及其他情况,才能够了解被丰富后的童话的灵魂。

如果用简单的一种理解方法,童话是把存在的意识,用故事的方式,无意识的散发开,有一句话说得好:最后的关键步骤,就是解读本身,亦即将扩大以后的故事转换为心理语言。

《三根羽毛》的童话做了演示性的解读,把自性与自我的区别和联系深入而详细的进行了剖析,从而说明了无意识的作用。用荣格来分析童话故事。就会看到故事成长的历程,以及诸多的象征意涵,比如故事中的蟾蜍代表女性延伸到后来在现实中演变成了子宫的象征。而这一切都可以定义为自性原型象征,而自性是指心灵自我调节的系统中枢,也是个体福祉的依归。

解读《指环王子》时,就不难看到荣格所带来故事的意义:邪恶的阴影带有正面的价值,是无意识境界的驱动力,只有当他的功能不被了解时才会被视为是邪恶。也就是说邪恶会不自觉的成为促使正面能量的成长。

《解读童话》这本书告诉我们,童话不是单一的架空的故事,童话的每一个角色,每一段故事的转折,都是有迹可循,可以考证的。通话心灵的解读,是人们意识和无意识的渗透和转换。还是一个带有哲学,历史,人文,宗教,心理学等内容的,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伟大作品。

童话不仅仅是属于儿童的,也是成人解读心灵的一种探索游戏。

《解读童话》读后感(六):不一样的童话

什么是童话?在我的印象中,童话就是写给孩子的作品,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的语言极富有儿童特色,读起来通俗易懂。它利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讲述一个个离奇曲折的的故事。它可以赋予身边任何事物以生命。大树、小鱼、飞鸟、猫、老鼠等等,只要是情节需要的。童话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小红帽”“美人鱼”“卖火柴的小女孩” “木偶奇遇记”“巨人的花园”“皇帝的新装”等等,谁不曾有过这些个记忆?童话,于我们来说,就象是童年一位熟稔的小伙伴,伴我们走过欢乐的少儿时光。童话在我的心中就是不仅有趣而且神奇、虽说惊险但终是欢乐的样子。 《解读童话》初一见此书时,我以为此处的童话解读,只不过就像是以往的文章注释一样,只不过是帮助我们对所读的童话有更好的了解。就像是课堂老师对我们进行的课文分析一样。我需要这样的技能,这样以后给孩子讲解童话,自己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翻看书的第一页,却发现,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解读童话》的作者是瑞士作家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的,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冯·法兰兹运用荣格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童话在人类心灵里占有的独特位置,童话不再是仅仅属于孩子的文体,也不再是仅仅用于讲给孩童或心智未开启的人听的简单的故事。 《解读童话》前三章内容分别为:童话心理学;童话、神话及其他原型故事;心理诠释法则。 冯·法兰兹博士的假设是:“较原始形式的神话,是乡土传奇及超验心理故事。奇闻轶事则是受集体无意识涉入影响,而产生的白日幻想。”“当怪事发生时,人们到处散布它,就如同散布谣言一般,其后在有利的情境下,内容因被加入既存在的象征而被丰富化,慢慢地成为一个故事。”“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而童话中的每个原型本质上都是,未知的心灵因素。冯·法兰兹博士希望可以根据我们的心理经验,尽可能揭开这些原型意象。童话是无意识科学验证工作中很有价值的素材。 冯·法兰兹博士为我们阐述了童话心理诠释法则。先了解童话的故事架构:时间与空间、人物与角色、问题与困境、转折与结局。再从人物数量与角色架构、象征意涵与扩大诠释、心理语言式开放文本这三方面叙述了诠释法则。其实亦是我们解读童话的几个关键步骤。 前三章内容一字一词一句拜读之后,头脑中渐渐理出些头绪。毕竟不曾接触过如此深奥的心理学知识。 好在,冯·法兰兹博士从第四章开始,用三章内容,为我们进行了童话《三根羽毛》的解读。有了这样一个叙述详尽的分析案例,理论和例子相结合,为我们解了无从下手的尴尬。 我曾一时感到解读童话和上学时老师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好相似。还好,冯·法兰兹博士说:只要你知道,你所下的诠释是自己所能做的最好内容,依照自己的天性,已经对素材做了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诠释,那就好。我很喜欢,解读童话,原本就应该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这样的话即便不是心理大师,似乎也可以尝试去做这件事情了。 《解读童话》是在“用荣格心理学探索童话世界” 。作者希望的是读者可以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 。 《解读童话》颠覆了我以往对“童话”的认识。让我渴望重新认识了解“童话”。 当然,如果是和孩子谈论童话时,我应该不会和她说太多的复杂的东西。我仍旧是希望,她眼中的童话世界依然是美好的。简简单单,就好。

《解读童话》读后感(七):解读内心童话 遇见完美自我

研究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的童话心理学开山之作《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我认为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深入探究童话心理学。

童话心理学是什么?

童话心理学:根据心理经验,以及从比较学习中描绘其轮廓,尽可能地将纠结的原型意象以及网络状揭开。

童话是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中,最纯粹且精简的表现方式,因此在无意识的科学验证工作中,童话的价值远超过其他的素材。童话以最简要、最坦诚开放且最简练的形式代表原型。而童话本身就是最佳注解,童话的意义是包含在由故事经纬线所联结的整体母题中。

研究童话心理学的作用

本文最初以英文版出版于1970年,当时并没有人针对童话心理学领域进行研究,在于开启童话中的原型向度。荣格说过:“唯有在童话中,个人才能对心灵的比较解剖有最佳的学习。在神话、传说或其他文字更精炼多神话素材中,通过许多文化的元素,我们得见人类心灵的基本图谱;但是在童话中,特定的文化意识元素相对较少,因此童话得以更清楚地镜映出心灵的基本图谱”。也就是说,童话映照了一个较质朴但也较基本的架构,亦即赤裸裸的心灵骨架。是心灵的根源及因子。

汉斯•吉尔赫在《民间故事与深度心理学》指出,童话的扩大诠释,将得以避免类似的主观主义,也因此得以达到一定程度的正确解读。

不同的童话所提供的,是对此实相经历各个阶段的常态图像。故事有时着墨较多在初始阶段对阴影面的处理经验,同时也淡淡地描绘接下来会发生的状况;而其他童话则强调阿尼姆斯(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即男性潜倾)及阿尼玛(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即女性潜倾)的经验、隐身在后的父亲及母亲意象,以及对阴影问题和后续发展的美化;还有其他故事则强调够不着、拿不到的宝藏这类的母题以及核心经验。我们必须认知原型图像中不能被定义的模糊性,我们仍然必须训练自己做到如同画锯齿边线般将每一边、每一角都凸显出来。尽可能接近每个图像独特、精确及“如其所是”的特质,并试着表述图像内涵的独有心灵状态。

研究童话心理学的方法

让我们首先考量:童话是从何而来的?童话是起源于一个特定的时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一个特定的童话成形。原型故事有很大的可能是起源于受无意识素材侵入的个人经历,其一为经由梦境,另一则为白日幻想的状态;也就是说,原型素材经由一些事件成一些集合的幻觉而侵入个体的生命,可说是一种神圣的经历。集体无意识侵入个别经历的情况创造了新的故事核心,同时也让既存的素材得以延续生命。

接下来如何解读童话呢?冯•法兰兹以《金驴记》《格林童话》《奥德赛》《指环王子》《被施了魔法的公主》《三根羽毛》为例,说明“我们”才是这些童话象征母题的土壤,要了解植物,就不能只研究植物而不研究土壤。解读童话不是将童话当成客观的素材,企图把握其背后客观的意义,而是像分析师聆听被分析者的梦境与幻想一样,要将自身投入对方的故事与剧情之中,如此一来被分析者才有可能治愈;童话的解读也需要读者带着自身的情感经验去进行。情感经验意味着个体整体的心理功能,冯•法兰兹以荣格四大意识的心理功能(直觉、思考、感觉、情感)为例,认为解读者如果能用比较平衡发展的四个心理功能来解读童话,解读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多彩,不流于片面或是偏颇。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我们进入自己内心的童话时,要梳理故事架构,对标人物与角色,找出问题与困境,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直面阴影和挑战,遇见更完美的自己,完成自我的升华。

《解读童话》读后感(八):童话的深层理解

童话之于孩子是必不可少的故事,年幼时的我们会欣赏白雪公主的善良,小美人鱼的牺牲,丑小鸭的勇敢。大部分孩子的童年离不开安徒生的童话,离不开格林兄弟的童话,它们装点着我们的童年,给我们带来了非常非常多的美好幻想,也教会我们要善良,要勇敢。或许没有童话故事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年幼时你会为大灰狼吃掉小红帽和外婆而落泪,会为那玫瑰的最后一片花瓣落下而焦急的期待着那个吻可以救回王子,会为十二点钟声的敲响而失去一切的仙度瑞拉而遗憾。而通话总是美好的,所有的故事的结局都是那么美好。故事的开头是“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的结尾是“王子和公主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即使偶尔也会有小美人鱼那样的牺牲,我们也会感动的一塌糊涂。童年真好,那些童话故事带给我们的美好。 《解读童话》是荣格心理学继承者玛丽-路易斯.冯.法兰兹所著。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权威性代表人物。在这本书里,作者用荣格的心理学探索童话的世界,去洞悉人类在有意或无意中存在的意识,去寻找更为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读童话不过只是获得温暖与感动,获得勇气和力量,而对于童话的形成,童话产生的背景,它可能有的真正的意义却从未去真正的了解过,而这样的一本书则有助于我们去更深刻的体会这童话的力量。 《解读童话》整体分为四个部分,在一开始是对童话的历史和形成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多数童话的产生都有着一定的母体,经过人们的再次加工修改修改传播开来。很多童话的产生源于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也是对未知事物的美好期待。很多的童话都有着原型,一些事件或是一些集合的幻觉,左右着人们的心理建设。乡土传奇,神话都是童话酝酿的土壤。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宗教,祭奠也与童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解读童话》大部分章节是从心理学去分析童话的结构与意义。“我们为什么要解读童话”?这个问题似乎如同去解读梦境一样。在这一部分,作者从故事的构架,人物与角色,问题与困境,转折和结局几个部分进行着分析。它的象征意义与扩大诠释,还有心理语言。 书中以我们熟知的童话《三根羽毛》为例子,当然这个童话有着很多的脚本,它们源于不同的文化,却也都在讲述着一个相似的故事,我们在阅读这个童话的时候,第一印象依旧是关于一个诚实的故事,而文化背景会为这个故事提供更为深层的孩子,作者对童话中出现的人物,动物还有物件进行了分析,他们象征的意义,故事内在逻辑,甚至童话中人们和动物们的行为的意义。在书中作者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个词,它让我们更能准确的找到故事的主旨。 《指环王子》的故事或许也有着不同的脚本,被施了诅咒的样子,需要各种方式去接触这一诅咒,这可能是一个爱人的吻,或是奇珍异宝的集合,总之所有的一切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他们总是要历经千难万险才可以解除咒语。当然很多的时候,这样的童话我们会理解成这是一个冒险的故事,只要拥有爱便可以去实现的故事。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绝对可以看到更多,更深层的含义。 《解读童话》如同解读梦境,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感受童话的美好是也去理解它隐藏的意义。

《解读童话》读后感(九):太阳在河里洗澡,我也想去——读《解读童话》

太阳在河里洗澡,我也想去。

去年无意间看到日历上的这句话,觉得可爱至极,就此刻在了心里。

说出这样一句话的小孩,是怎么的呢?

最近看了荣格心理学继承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的代表作——《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和秘密》。蔡怡佳在为这本书写推荐叙的时候这样说到:解读童话,与心灵原型对话的方法。

冯·法兰兹在书中提出了一条通过解读童话来与无意识对话的方法:当读者跟着她,通过这些童话而聆听了心灵的秘密时,在童话的尽头,说不定也有属于读者自己的塔楼,等待着被创造。书中,冯·法兰兹用7章的内容来讲述她对荣格心理学的探究。

为什么要研究童话?

正如当我们想要了解植物,就不能只研究植物而不研究土壤。解读童话,不应该仅将童话当成客观的素材,而是可以尝试去把握其背后客观的意义,像分析者聆听被分析者的梦境与幻想一样。

那么,当掌握这项技能后,便可能对被分析者进行心理的治愈。

在《解读童话》一书前三章的内容中,冯·法兰兹首先介绍了童话心理学,童话、神话及其他原型故事,以及心理诠释法则的相关内容。这一模块的内容,对于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者荣格心理学的读者而言显得较为生僻,且不易理解。

但不要着急,当脑海中对这些有了大致的概念后,冯·法兰兹用4-6章对《三根羽毛》这个耳熟能详的童话详细解说,慢慢地解释前文中所提到的概念,将晦涩难懂的理论分析进行具像化。

首先将故事里的人物及角色进行分析,每一个不同角色具有不一样的象征。

正如国王或部落的酋长在原始社会中,通常被认为具有魔力,拥有超自然的力量。因此,我们可以将国王或者酋长称为是圣灵法则的具体表现,也是整个国族心灵及外显福祉的归依。

不同天赋的王子,也有不同的含义,聪明伶俐的王子代表的是构建人类辅助功能的典型基础,傻王子代表的则是建构劣势功能的根基,但傻王子不止这一个表征,他同时也是英雄。

故事中的关键物品羽毛,在神话学中,羽毛的涵义相当接近于那个带有羽毛的物体,也就是鸟类。将羽毛象征鸟,而一般鸟代表结合直觉及思考特质的心灵实体。

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和困境,将三个不同的角色牵连起来,在故事的进程中,三位王子会遇到不同的考验象征,经过重重的考验,最后傻王子带回了他美丽的新娘,并继承了王位。经过书中的分析,和对母题的扩张研究,将荣格心理学的内容和故事融合起来,感知每个角色和不同经历背后的思考。

在《解读童话》的最后一章中,冯·法兰兹讲述了童话中的阴影、阿尼玛吉阿尼姆斯相关分析,在各个不同的故事中会映照出不同的角色,但同时也会有相同的母题,建立基本模式,得到有关的线索,这是我们可以通过解读童话得到的一些心理探究。

书的整体由于翻译和专业知识的原因,对初次阅读的读者较为困难,跨过最晦涩的部分,看作者对自己从小阅读或正在是给自己小孩阅读的那些故事分析,体会不同专业领域带来的思想交流,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太阳在河里洗澡,我也想去。说这句话的孩子,曾在日历背后的介绍中提到这是一位”星星的孩子“,他的世界里太阳可以在河里洗澡,与他共情,风或许也有颜色。

《解读童话》读后感(十):再遇童话,用荣格心理学一读

#很久很久以前······# 我鲜少给女儿读童话,因为很多伴随着英雄把怪物杀死,英雄到哪里,哪里就有死亡,女主一定历经千辛万苦,才能从动物蜕变成人。

只给她讲过小红帽和白雪公主的故事。

童话是我小时候的记忆,那时候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我们是读着童话长大的。当时不觉得这样激烈,只觉得英雄真勇敢,结尾都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得生活在一起。

从来没有想过作者是如何写出这些童话的。

《解读童话·遇见心灵深处的智慧与秘密》给了很好的解答。

#作者#: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是公认的、杰出的荣格心理学继承者,更是童话心理解读的代表人物。她一生致力于发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将跟随荣格所学习到的概念与方法运用于童话分析中。她一生著作颇丰,有多达20余部作品,《解读童话》是她的代表作。

除此之外,她还创立了苏黎世荣格学院,心理学家申荷永、吕旭亚及河合隼雄等人都曾在该学院学习和深造。

说起童话,人们总觉得它是属于孩子的文体。著名的心理学家冯·法兰兹却看到了它隐藏的特质——无历史时间、无文化空间的原始集体性。冯·法兰兹认为,童话是一条通往集体无意识的华丽之路,是表达集体无意识心灵历程的精简途径。对童话的解读就像一场追索意义之谜的游戏。

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在书中通过对格林童话中“三根羽毛”等经典童话故事的解读,为读者揭露童话的原型向度,提出解读的方法,最后鼓励读者以自行解读的方式,为童话挖掘更深的意义。不仅能让读者在解读童话中遇见更广袤的自己,而且能加深读者对人类心灵的理解。

#童话是怎么来的呢#

童话是从乡土传奇而来的抽象化成品,一个被浓缩的结晶物。

《解读童话》一共7章,加上序言和结语共20小节,第一章和第二章都是讲的荣格心理学在童话中的运用和原理,以及童话原型的概念解读。有点烧脑,第一次接触这种心理学研究还是有点吃力的,但是这对后面的阅读非常有帮助,只有前面的理论都通读一遍,读等到后面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尤其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原型。

阿尼姆斯和阿尼玛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姆斯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向,阿尼玛则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向。

从第三章开始,就是运用童话的实例来解读,解读最多的是《三根羽毛》这篇格林童话。《三根羽毛》讲述的是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有三个儿子,头两个王子聪明伶俐,第三个儿子不太爱说话,有些笨,大家都叫他傻王子。国王年老力衰,决定让孩子们到外面的世界去找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毯、最美的戒指、最美的妻子,结果都是第三个儿子成功了。

这个童话是格林兄弟搜集之后的成品,有很多国家版本,俄国版本的结局是最有趣的,开篇就提到了国王和三个儿子,没有提到王后,直到后来找到妻子,失落的女性元素才被带出并复位。

#象征#

国王象征什么,王子象征什么,羽毛象征什么,蟾蜍象征什么,为什么总是把女性写成动物,这些答案从古至今串联起来,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读着最有意思的地方是蟾蜍,蟾蜍是大地神,总是与大地之母相联系,特别是在顺产功能上。握有生杀大权,蟾蜍实际上是代表母性的子宫。

《解读童话》对其他童话的解读同样精彩,用心里学的角度,其实是解读了原生家庭给童话作者的情结映射,男人想象中的女人形象多半附庸,随之改变;女人想象中的男人形象,多半有叛逆情绪,跟“父亲”的要求相差甚远。

用心理方法解读,确实可以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也可以反省自身,释放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