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吉》经典影评有感
《额吉》是一部由宁才执导,娜仁花 / 图门巴雅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额吉》精选点评:
●玩酷+旁白严重影响质量,至少1个星
●当纪录片看了。蒙语一句话都听不懂
●我妈妈看过
●梦中的额吉
●首映
●生,死,生,循环。
●看完已泪流满面。
●全片几乎都是蒙古语对白 由此才更加觉得蒙古草原的牧民们收养这3000个语言不通的上海孤儿尤其艰难和不易 母亲(妈妈)是天底下所有人类的共同语言 这些孩子们在最初根本听不懂蒙语的时候 竟然自然而然就明白了额吉的意思 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 倒不如说母爱能教化任何嗷嗷待哺的生灵 值得去一看
●额吉,母亲。额吉,草原上的女人。额吉,脸上尽是沟壑但却包纳江河。额吉,是那黑暗中的闪烁的光,不断。
●泪没怎么干过。故事很完整也很简单,蒙古母亲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宽广的心胸常让人泪下。
《额吉》影评(一):minii eji
我在优酷上网看了这部电影
当初德克锦让我跟她看去没来得及 没想到现在这片子都得奖了居然还是没有资源可以下载 在优酷上搜到的又是删减版……看大家都在批评娜仁花的蒙语 可是在不懂蒙语的人看来 她说的跟别人没区别 而且短短几个月 已经很不错了 如果全部换成汉语配音呢 那不就完蛋操了 为什么不能关注一下额吉草原一样的心呢
草原的博大本可以容纳一切的 如果不是那么物质的话 光是蓝天白云草场就可以成为永远留在那里的理由 但是现在草原已经很小了 心怀不轨的人还是滚得离草原越远越好
2010年05月10日 13:22
《额吉》影评(二):额吉,妈妈
昨天看到娜仁花得了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刚好今天偶然认识一个内蒙古小妹妹,在她的推荐下才看的这部影片,确实不错,支持民族电影!
曾经乌达木唱梦中的额吉的时候我就被他那深邃的眼神与悠扬旋律感染了。那首歌很有感染力,马上带你去找寻自己的妈妈。这部电影同样也达到了异曲同工之妙。
也许是我看的是删减版的原因,也许是我不是内蒙古人,没有体会到他们的大草原,没有体会到他们的生活,看完此片我的感觉或许没有那么深,但是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只有自己才体会的到那种爱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无微不至,记得前几天看过日本电影厕所女神,是说外婆的,意思差不多,对于我们的亲人,我们都应该珍惜与互相关怀。
还有一点也是我喜欢该片的原因,以为我很少看见能反映旧社会的中国,很少有反映其他民族的生活状况,作为汉族人,我们对自己的同胞了解太少,关怀太少,甚至曾经我还以为少数民族。。。是我邪恶了。支持民族电影,同时我也向往内蒙古,如果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走走。
《额吉》影评(三):感怀《额吉》中的历史
《额吉》是以59年-61年三年困难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赞颂三千上海孤儿在内蒙古成长和生活中所体验和感悟到的人间真善美。电影中的额吉用她母亲的所特有的人间大爱养育着并不是亲生的孩子,让他们懂得该如何去爱别人,如何汲取草原的灵性,做一个心地宽广的人。
在体悟影片中的人间真爱的同时,我也对片中的一句经典台词若有所思。主人翁锡林夫的阿爸曾经在他从马背下摔下来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男人如果没有几次从马背上摔下来,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我们的国家何尝不是如次?就影片的历史背景而言,三年的困难造成了沉痛的后果,这不正是一个国家在前进路摔得一个大跟头吗?想想近现代以来国家的历史,每一场灾难不让我们的国家伤痕累累,遍体鳞伤?
可是,我们都披荆斩棘,战胜了这些艰难险阻,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试想,走在新的世纪,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不正是从无数次的灾难中汲取教训,国人奋发图强的结果吗?
草原是骏马的天堂,因为它可以自由驰骋。祖国一如这骏马,正在奔向曾经属于自己的远方。
《额吉》影评(四):额吉
1
蓝天,白云,碧水,草原。
额吉,是蓝天的博爱,白云的柔软,碧水的纯粹,草原的情怀。
额吉,是母亲,是草原。
2
《额吉》的历史背景,穿梭半个新中国,将历史烟云消解于长情。
最开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半个中国遭受自然灾害,江浙一带受灾尤其严重,以至于大批孤儿被遗弃至保育院,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在周总理的指示下求助于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在征求了内蒙古其他领导同志的意见后,状况稍好的草原牧区毅然决定接收3000余名来自上海的孤儿。独属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坚决而博大的决策落实成草原的温柔与热情,落到老额吉迎风展开的双臂里,她们迎接的是国家的孩子,接纳的是自己的孩子。历史的孤注一掷在草原母亲的眼中,不过是水到渠成。
养育孩子艰辛,为孩子谋求好的未来更加艰辛,中国一头撞进文革的混乱,即使草原也受到波及,在那个举报泛滥,派别争锋的年代,草原民族以其亘古不变的质朴,为人性撑起小小的空间,琪琪格玛额吉会送茶给喇嘛,只因为他是两条腿的人,牧民让被批斗的老师去教书,因为在草原没有“左派”、“右派”,只有“好派”。灼热的斗争被草原熬成香醇的奶茶,良心才是世间最好的解药。
我很喜欢导演对大背景与小人物关系的处理,国家要救孩子,额吉张开怀抱;文革人心动荡,额吉仍然正直善良,这冲淡了影片政治说教的意味,只是在塑造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我甚至觉得电影不需要锡林夫过多的旁白,就只是额吉们眼角带着皱纹的笑意,就足以让所有人醉心。余秋雨先生曾在《天涯故事》中写道:女性文明和家园文明的最终魅力,在于寻常形态的人情物理,在于自然形态的人道民生。额吉即是母亲的称谓,也是草原的名字,草原文化以母亲与家的形象出现,就是一种超越政治与民族的生死与共,性命相连。正像斯琴高娃老师说的那样:“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一个草原收养了3000名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的博爱,是草原母亲最无私的奉献。”额吉也是少数民族的普通劳动妇女,少了书文的束缚,看待世事的眼光与其说是异方的独特,不如说是人性本善的自然舒张,在逆流中叩问是非曲直的方向,这不由得使我们每个人反思,脱离了本源太久,那些人造的生硬,强加的立场,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民族是什么呢,是差异性,是不同的态度与眼光,有时候,回头读一读老额吉的眼睛,接下来的路,就知道怎么走了。
3
特地查询了资料,《额吉》的导演宁才是内蒙人,这又令我感到了然。电影的表现手法透露着奇异而庄严的色彩,宗教的仪式感,天人相通的震撼,不负民族地区导演的得天独厚。老额吉手中的哈达迎风飘扬,一人一树的一唱三叹,古老的歌谣悠悠,是传统,是原生,是信仰,是草原的生生不息。灰扑扑的色调是历史的风尘,精妙的构图是匠心独运,意象的运用是民族间的心照不宣。我相信,对母爱与自然的赞颂,是人类的特征,我们本是同根生,心有灵犀一点通。
《额吉》影评(五):额吉是,无月之夜的月亮,有月之夜的太阳
故事情节一目了然的像辽阔的大草原,但和哪里都有的蓝天白云混在一起,就有一种让你哭的力量。
从电影的中段就开始哭的稀里哗啦,但我想可能是因为想妈妈了。
妈妈要知道一定很莫名其妙。离家几千里,平常电话也少打,微信也常常不及时回的女儿,居然还会像妈妈?
看完电影回床上冷静了一会儿,等声音不那么像哭过了,就给妈妈拨去了电话。
接通了。
问侄女,问奶奶,问爸爸,就是不问她。
说哥哥,说工作,说室友,就是不说我想她。
有一回在家里吃饭,爸爸妈妈哥哥和我都在。聊到未来工作的时候我哭了,说我吃饱了,洗完了碗就跑上楼去。哥哥过一会儿走了。爸爸和妈妈却不知道低声说了什么,妈妈吼了一句话后也哭了。哭了也要洗碗,收桌子,才能上楼。
大概吼的话是,对啊我就是全家最坏的,之类把。爸爸在一旁,又沉默的喝了口酒。
本来觉得自己最委屈,听到妈妈哭了,又觉得自己好像错了。在房间里哭着听到妈妈回了房间,想去和她说些什么,犹豫许久,还是去了。明知道这时候搭话她只会大叫一句,我也去了。果然大叫了一句。
于是大家都午觉去了。
午觉后。我们两睁着通红的眼睛,继续正常的对话。好像刚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和家里人相处,我就变成了一条管道。悲伤和欢喜来来去去,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留下。我依然爱他们。依赖他们。抵抗他们。我在他们面前永远是笨手笨脚粗心大意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的女儿,他们在我心里是没法无话不谈永远也做不到互相理解但我也根本离不开他们的父母。
刚刚跟妈妈打电话,心不在焉的听她讲家里的糟心事,但心里就是很暖。听到她的声音,听到她在说话,听到她会因为我的笑话哈哈大笑,我就很开心。
突然想起跟被人吐槽过很多次的爸爸的电话。永远三个问题——吃了吗,工作怎么样,天气怎么样。然后拖时长拖到两分钟就说,不然就这样,挂了哈。现在突然明白了这些看起来没头没尾的两分钟电话的珍贵。
可能他的心情就像我一样心不在焉。我回答什么不重要,他也根本不想知道。只要当下他能听到我的声音就好。
锡林夫的诗写着,我生长于母亲浸着乳香的怀抱。她是无月之夜的月亮,是有月之夜的太阳。
他心爱的姑娘说你不能和我一起去上学,是因为你妈妈犯了错,让她去承认错误吧。他低着头说,我额吉没有错。我真的很想去上学,但是你先走吧。
妈妈愤恨地要去找上头举报,说我就算犯天大的错也不能惩罚我儿子,我儿子是国家的孩子。锡林夫慢慢的说,额吉,我不是国家的儿子,我是你的孩子。
别去了。不要去求他们。更不要故意说你错了。
妈妈问他辞去工作了吗,锡林夫说我辞去工作了,但是你要是想我回去工作,我就回去。
为什么呢。
因为家,是无月之夜的月亮,是有月之夜的太阳。
我真的想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