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经典读后感有感
《断代》是一本由郭强生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断代》读后感(一):爱情不分性别却逃不过世俗
多元的爱情观在当下似乎慢慢被更多的人尊重与宽容,至少不会谈之色变。在自媒体充斥的当下,甚至成为一种网红与个性的彰显。断代仿若是回望来时路的印记,述说着那个时代的爱与情。同志的情和欲,在那个时候还是那么的若隐若现,荷尔蒙释放的情欲换来的是更多的空虚与寂寞。躲在小酒吧里的芸芸同志们,在互相取暖,暂时告别世俗的侵扰。哪怕是一晚上的喝酒唱歌也能在此时此地,脱去面具与伪装,做回那个真我。
《断代》读后感(二):人生诸多遗憾
封面腰封上提到了白先勇的孽子,总体叙述上个人觉得不如孽子看的酣畅淋漓,但是故事上比孽子更突出了那些不是主流的一类人年老病弱后的无奈~
有情节上的疑惑,仅凭一张住院了甚至最后死了的人钱夹的合照竟能让媒体曝光身份?存疑~
时间线有点乱,最后一章节,小钟和小龙的两条时间线在一起穿插,嗯……
最后,书中鬼魂的描写是亮点,酒吧中Andy的鬼魂出现,果然最后是因为当晚他已去世……
《断代》读后感(三):这样的政治正确需要有人喊出
这个社会要想做出点什么改变,光靠大部分人的共识是没法有所作为的。演讲在上层人士都讲究政治正确的时代怕是比较有用的运动了。马丁路德金、奥巴马都用极富煽动性的政治正确的言论促使人们向他靠齐而达到目的。那么夸张点说,《断代》里对于同志的诉求、对于同性异性之间社会公平的思考,也像是一种言语的抗争,一种对大部分人政治不正确的控诉。他以这种方式穿插于故事之间,不可不说也是一种立言,一种贡献。
很欣慰,这样的作品进入豆瓣2018榜单的前列,同时更希望这样的作品能进一步被推到更多人面前,能有更多的人对作者在书里以主人公内心独白方式写出的思考进行思考甚至对话。
《断代》读后感(四):摘抄
所有的决定,到头来并非真正选择了哪一种幸福,而更像是,选择究竟宁愿受哪一种苦。
这个世界很早就教会了我们壁垒分明的生存法则。因为懂得害怕的人,才更知道怎样的人生是安全的。
世人对关起门后的一家人多么的尊重容忍,却对游荡在外的我们无论如何难以放心,没事便来敲门刺探。
没有客观公正的记忆这回事,所有的记忆都是偏见,都是为了自己的存活而重组过的经验。
虽然是烂命一条,至少知道生错的是时代,不是自己。
人类天生就不是一种诚实的动物。没有了谎言,就如同丧失了存活的防卫机制,连活着的动力都消失
就让同学的归同学,同志的归同志。
《断代》读后感(五):转载
看《断代》时,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未完成的爱,汤哥对老七的,姚和小钟,姚和阿崇的,阿龙和小闵的,满篇都是未完成的情义,比完成状态还要好。也喜欢书里讲情欲和性事的部分,那种强大的张力会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心跳加速,无法自制的冲动与快乐像是空气弥漫四周,人被欲望支配有短暂性的迷乱与坠落,身体的选择是最欺骗不了自己和别人的,灵与肉交织是最和谐的爱之交响曲,每一曲都是爱人的身体共同谱成。在作者的描述里,感官比理智先行,所有的爱意都无处遁形,写性不是一种选择,而是行到此处的必然,情动之时的自然流露。虽然如此,书中其实也并没有多少性事的描写,反倒只是几场,却分量十足,作者通过最深刻的身体连接写曲折复杂的情感关系,也写尽了那羁绊中的遗憾、留恋、错过和沧桑
《断代》读后感(六):我和你的这五年
这个世界到今天只走到了青春健美的男孩们高呼同志无罪,没有人可以告诉他们接下来该怎样面对老与丑、病与残。
平等的标准又是什么?跟谁平起平坐就算公平了吗?从外省老兵之子换成了原住民,从党外进入了“国会”,从同性恋变成了异性恋家庭里的人夫人父,谁又在乎我真正是谁,若是每个角色我都能演得有模有样的话?——
《断代》读后感(七):他们的对象是都被狼叼走了吗?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被广大亲友盖章认证过的“豆瓣小清新”,都实在无法get到这本书,已经看了3/4,想来想去还是弃了。也可能自己年纪大了,越来越无法消化纯文学作品中约定俗成的那种自怨自艾。
自怨自艾这件事啊,就跟祥林嫂口中的阿毛一样,点到为止最好,想太多还都得写下来说出来,就会变成全天下所有自怨自艾人统一无差别的一种俗气。前面100页我还看得挺耐心的,后面很多条线索就开始挨个自怨自艾起来,我就有点儿腻烦了,觉得作为读者,完全被作者困在他的格局划定的一个小圈子里,真是打不起精神来。
同样是同志小说,Call me by your name我还挺爱看,充斥着原始的、生机勃勃的恋爱酸臭气息。而看这一本,我就怀疑小说里的所有人物,他们的对象是不是都被狼叼走了,絮叨到如此不堪。每看5页就忍不住在想:每一种人生都艰难,每一个人都可能面对失败的恋情和无法稳定的关系,凭什么你就得比别人多写10万字啊?只能弃掉了。
《断代》读后感(八):读《断代》
放了很久的一本书。原本是被《孽子》吸引,阴差阳错买回来这本《断代》,看完两小节了才反应过来读的不是想看的那本,就搁置了。后来一直在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前些天好友过来借书看,看到这本书已经被压在书堆的底部了,才把他放到书桌上,想着读完手上这本《微喜重行》就接着读这本台湾文学。《孽子》我是看过了的,现在回想剧情也只剩下一点儿感动了,但当时看完是很震惊的,也可能因为是我读的第一本同文小说。这次读完《断代》,我就在思考,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是靠爱活着呢?没有别的出路了吗?尽管有点儿离题,但这个问题着实是一直以来的疑惑,可能有一俩个月了。我总是试图在看的作品里找答案。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至今存疑。当然这本书的叙述手法也很特别,以三个第一人称的手法描述了三个人的故事。故事结尾却发现这全部的故事都由一人串起,也是被婚姻的外衣隐藏的最好的一个人。隐藏得最深的一个人却是我们眼里活的最正常的一个人。这个社会多讽刺啊。
《断代》读后感(九):。
如果并列《孽子》和郭的同志三书,我们不难发现世代之间的异同。《孽子》处理同志圈的聚散离合,仍然难以摆脱家国伦理的分野。相形之下,郭强生的同志关系则像水银般的流淌,他的人物渗入社会各阶层,以各种身份进行多重人生。两位作家都描写疏离、放逐、不伦,以及无可逃避的罪孽感,但是白先勇慈悲得太多,他总能想象某种(未必见容主流的)伦理的力量,作为笔下孽子们出走与回归的辐辏点。郭强生的夜行之子不愿或不能找寻安顿的方式。在世纪末与世纪初的喧哗里,他们貌似有了更多的自为的空间,却也同时暴露更深的孤独与悲哀。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相较于《夜行之子》偶尔流露出辞溢于情的感伤主义,《断代》的文字则更为凝练精准,刻画入微地呈现了同志肉身情欲和爱恨嗔痴的浮世绘,比起白先勇不遑多让;他犀利又深刻地直捣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恐同和恋同的灰色地带,且又将性和政治交互指涉谐仿,可说是直追创作《美国天使》的汤尼·库许纳(Tony Kushner)。 ——酷儿与性别理论学者 张霭珠
《断代》读后感(十):我眼中的 断代
这本书采取的是一种碎片式描述,几个人的故事相互交织,几条时间线相互交织,真与假相互交织。中间用阴郁的文字粘合,为我们展现80–90年代宝岛的同性之间因为不能宣之于口的感情而作出的挣扎。
他们是在时代的洪流下孤独的行者,深重的孤独就像是阳光明媚的下午,墙角的一方阴影和苔藓,阳光就在近处,却始终隔着一道痕迹。
性、欲和爱,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三种东西。
成长和发育成熟同样是沉痛的。对同性恋者尤其如此。
同性之间的爱不应该是三缄其口的闪避;不应该是避若蛇蝎的病菌,也同样不应该是一种错误。
对于这本书我并不是很喜欢,并非我对同性恋群体有任何歧视。而是作品的写作手法和氛围让我觉得不喜,一些模糊的带着情欲的处理和描写,一些含糊的像是我们青春期含糊的呢喃,一些像我们非主流时期写出的半露不露的句子。想要袒露什么,却变成了一些炫技似的语言堆砌。大抵是这类作品的出版底线卡在那里造成这种结果,但是湿答答黏糊糊阴暗的氛围却挥之不去,姑且可以算作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