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父之名》影评精选
《以父之名》是一部由Júlio Maria Pessoa执导,Elias Andreato / Leonardo Miggiorin / Denise Weinb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以父之名》精选点评:
●囧囧有神
●我被雷的吐血了
●意识上的重口味,这种片够震撼!
●结尾很不错。〒▽〒
●美少年呀美少年···你是怎么想的~?!····这剧情!!!!
●以悲伤的音乐贯穿了整部短片。结局出乎意料。故事情节的编排很精彩。
●太清水了啦
●虽然奇特,但我觉得里面拍摄的点很有象征性,可惜我还是跳片了。
●结尾太变态了……
●原来儿子一直暗恋老子啊,人家不是被逼的啊!
《以父之名》影评(一):以父之名
影片的亮点应该在于那个男孩。
在看完结局之后,我又回想了之前男孩的种种行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
男孩对父亲的不一样的情感应该是早已有之的,个人猜想男孩深夜的看电视是在等候母亲的休息和父亲的归来。
而之后在浴室时,个人以为男孩从父亲第一次掀开浴帘时,就读懂了父亲眼中的欲望,之后便是收网。等待父亲的主动引诱。
而后在餐桌上,男孩帮母亲说话,指责那条
《以父之名》影评(二):电影不要这么隐晦啦!
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超级喜欢这个儿子啊,就是父亲要是换一个帅帅的,性感的大叔来演就好了!!影片好像一直关注在儿子的几个关键的行为上,对父亲的描绘不是很多,不过也能看粗来,这father就是一种中年普通大叔啊,(我仍然沉浸在fa不帅也不性感的怨念中ing...)
浴室里面,儿子就是扮猪吃老虎啊,哎呀,前一秒还在淡定的让爸爸拿香波,后一秒就开始紧张了,不过,我就喜欢这种有心计的小受。
中间好几个吃早餐的情节,我都怀疑是不是儿子故意挑起话题让爸爸妈妈吵架,好像每次说到狗的问题,儿子看母亲的眼神都挺不善的,其实我更想说儿子对母亲简直就是厌恶。
好吧,我说的太....啊啊啊啊啊啊啊!!!我的三观可不可以不要这么崩啊,(自己把自己拍飞ing......)
《以父之名》影评(三):父之罪
最近看了这个很黄很暴力的短片,父亲是我的情人,单从题目就知道有多劲爆了。短短的十七分钟,有父子乱伦,还有弑母,实在是很精彩(没错啊对我来说这就是精彩!!)。但其实我这篇文章题目是个噱头,我不想探讨新时代的恋父情结或者人性神马的,也探讨不来,我想说的是,这部小短片称得上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影片,一个非常具有指导作用的典范。
整部片长不过十七分钟,但是这十七分钟是每分钟都是有料到的,也就是说没有一分钟是浪费的。有些人可能不喜欢这样的说法,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就是,他说:为什么一定要每分钟都有用,没有多余的笔墨呢?真实生活中哪有这样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其实都是无所事事的。没有多余笔墨的电影一点都不真实。但我觉得这样想是不对的,觉得没有多余笔墨不真实,那么那些所谓“多余的笔墨”的作用实际上不就是塑造一个真实的氛围吗?所以好的影片一定有好的剪辑,和好的排铺。
父亲是我的情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整部片子环环相扣,而且高潮点的设计,用俗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到了高潮的那一刻,你才知道电影里每一个小设定,小细节,都是有他的用意的。
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最后的弑母了吧,男孩在大雨中把狗的链子解开,然后就是画外音“碰”和一声惨叫。这个伏笔是比较明显的,那条黑狗是父亲带回来,而由男孩养大的,但是母亲却非常害怕这条狗,并且狗也不喜欢母亲。黑狗引发的矛盾正是男孩与父亲处于一个阵营而和母亲处于对立的一个证明,所以最后也由黑狗来解决这个处于“敌方阵营”的母亲。母亲曾试图接触黑狗,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也说明她不会也不能属于男孩和父亲的阵营,也可以说母亲早就被男孩和父亲的关系远远的抛弃了。即使不进行这些罗里吧嗦的分析,单从导演设定母亲与狗有矛盾并重复出现来提醒观众,以至于在男孩解开链子时能让观众“大吃一惊”却又不显得突兀这一点来看,就觉得导演实在是很厉害了。而且除了“黑狗”这个伏笔,专门为弑母这一环设定的还有“灯泡”(影片两次让母亲责备父亲不修好灯泡搞的自己做饭都要摸黑,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母亲也不会站到凳子上然后被黑狗吓到摔死)、母亲的孤独(父亲整日半夜才回家,母亲对着儿子抱怨却没有当着丈夫的面抱怨,多少是这个家庭被父权笼盖的证明。正因为太久没被丈夫重视,母亲发现父子乱伦后才会以修灯泡来证明“这个家没有男人也行”)等伏笔,可以说最后弑母的结局是由这些细小的事件一一组成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能导致最后的结局,而这些伏笔也刚好就能导向这样的结局,不需要再加入任何的东西。导演的排布功力可见一斑。但是这些都不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早餐的场景,不只是最后男孩坐在原本是母亲的位置上诡异一笑的那顿早餐,也包括之前的所有早餐。早场场景餐出现的次数挺多的,而且除了有关黑狗和灯泡的话题以外都是一些闲聊的事。那它们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就是一个强调作用。在多次的早餐场景后,观众无意识中“记住了”早餐桌上的格局——父亲总是坐中间(中心位置),母亲总是坐父亲的右手边(右手边也是一个离厨具最近的位置,方便拿食物,表明了坐这个位置者在家庭中一种“母亲”的身份),男孩总是坐父亲的左手边,也就是母亲和男孩以父亲为中心轴形成一种对立的格局。家里的小BABY坐在母亲的一旁。相同格局的早餐场景重复的出现,使观众知道这些位置实际上代表的是一家三口(小BABY在电影中和黑狗一样,算是道具的一种)在家中的位置。所以最后当男孩弑母成功,并坐上母亲的位置的时候,观众就会明白,男孩已经取代了这个家庭中母亲的位置。正是导演的这个设计让我觉得这部影片是如此牛B(当然,可能是我看的片太少了,没看过多少牛b片),是这个设计使这个故事只能成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小说什么的。这可是一种赞美,导演熟练的运用了画面的暗示,使所有要说的东西都不必说出口,但是观众依然明白。如果小说采用同样的手法,用文字重复强调(你总不能写在每次早餐场景出现时都写父亲坐哪母亲坐哪男孩坐哪吧?),意图就会太过明显,以至于失去了影片那种“你懂得”的魅力。所以这部短片虽然短,却很成功的体现的影像的独特与魅力。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