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执迷》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1-04-20 20:18:29  热度: 470℃ 

点击全文阅读

《执迷》是一本由(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阳光博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01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执迷》读后感(一):评《执迷》

「新的关系或感情充满了未知数,如果你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来了解彼此,如果你没有机会去探索爱人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梦想,你就无法确切知道你的爱人是不是在来真格的。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真谛在于:双方要共同探索和发现彼此。」

摘自:《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 — 〔美〕苏珊·福沃德 〔美〕克雷格·巴克

在豆瓣阅读查看:https://read.douban.com/ebook/55370947/

本作品由阳光博客授权豆瓣阅读全球范围内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执迷》读后感(二):切断连接强迫,拥抱内心的小孩

灾难童年下潜在的执迷者,共依存者。 有毒的父母那本书教会我建立自我边界,重建自我认知,不拿别人的责任惩罚自己。 执迷教会我接受自己内心的小孩。 太胆小太怯懦,被父母欺凌不敢反抗,只会不断地诋毁、压迫、侮辱内心的小孩,只会把对父母的愤怒积压在内心,让自己整个人都以受害者自居,攻击性强敌意强,不断的担心被欺负同时不断受欺负后又只敢欺凌内心的自己

会用尽余生来尊重你,呵护你,爱你。我要把你从黑暗的小屋里解救出来,给你的伤口清理干净,换上漂亮的衣服,教会你勇敢乐观的面对世界,我会做一个骑士,带你战胜邪恶的牲畜,欺凌你的将得到惩罚,冤有头债有主。 我会是你的父亲,我会是你的母亲,我同时也是你本身,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不再拒绝你,不再排斥你,我完全的接纳你,给你爱和温暖,也承诺让温暖善良充满爱的你,被别人善意的爱与对待。我爱你。

《执迷》读后感(三):自助者天助

人若不想改变,神也帮不了他。战胜执迷的几个tips:1.把注意力收回,放在自己身上。通过写日记进行反思;通过培养新兴趣,找回对生活的热情;通过体育锻炼发泄怒气。2.记住,选择权永远握在自己手中。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必须是你,而且只能是你,有能力、有动力、有责任去完成这项挑战。3.直面丧失,接受悲伤。对于各种各样的悲伤,唯一的共通之处就是必须承认它,而且用某些直接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它将钻进你的潜意识里,伪装成沮丧、生气、病态或者自残等各种形式,间接地表达自己。世上没有永不褪色的悲伤,无论你的悲伤属于哪一种,只要你不逃避。4.老问题可以有新视角和新对策。

《执迷》读后感(四):戒掉毒品一般的执迷

我觉得这本书是写给三类人的,心里咨询师,执迷者,被执迷者。我是深度执迷者,看这本书的意图就是希望能对自己进行救赎。读前面的大部分,其实就是在不停地把自己对号入座,看得很潦草,最有用的感觉还是后面那章方法论,我想以身试法,先看看效果。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曾多次想要尝试压制自己执迷的想法,但或许太简单粗暴了,反而让我痛苦不甘,然而一旦放弃,就会反弹,于是执迷的更深。

对我而言,执迷就像是毒品,想要戒掉又不忍戒掉,执迷本身就能带来兴奋感,戒掉了意味着跟这种感觉彻底拜拜了,但不戒他又会不断地侵蚀你的身心,一旦停下来就会痛苦不堪,你知道这会加速你的消亡,但总是欲罢不能。

我会首先尝试避免扣动扳机两周,或许这两周,我会空虚到用什么也无法填补,但会努力克制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一旦放弃,反弹回去执迷更深。其实读这本书,更像是找一个理由,让自己下定决心。我会用看书,学习,运动和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让自己好受些,每天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收获。因疫情影响,约好友出去聚是不可能了,但家人的陪伴会富裕我能量,战胜执迷。

《执迷》读后感(五):执迷需悟,也需要行动的练习

这本书案例内容比较多,对于非基础读者来说一个小时可以看完。表达的内容主题可以打8分。 执迷——病态的亲密关系,表现在对恋人疯狂的追求和害怕被拒绝的焦虑,以及被拒绝后对恋人挽回的疯狂行为。 原因——很多来源于原生家庭,童年时期给到儿童过多的冷漠与拒绝,没有正确处理好独立分离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长大后没法儿形成独立和爱的正确健全人格。 怎么破除——把注意力从恋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记录执迷的行为,客观记录,客观解析。转移注意力等。 一.记录执迷日记。 如果你的恋人只是在你脑海里一闪而过,那就不必记下来了。但是如果你想得不能自已,他/她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或者你为之感到焦虑,你就要重点记录下来。 每一条记录将包括日期、时间和以下六个问题的答案: 1.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2.我想了些什么? 3.我有什么感受? 4.我想做什么? 5.我做了什么? 6.结果怎样? 二.找到自己的兴趣或者其他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通常这是最好的转移方式。 三.给自己的感情放个假,在某个时间期限内选择克制减少执迷的行为。 四.选择一个感情之锚,在自己克制不住要做出执迷行为的时候予以倾诉和支撑。

《执迷》读后感(六):我也是一位执迷者,我执迷的幻想福大师能解决我朋友的情感问题

嗯 ,前面几章列举了很多事实,很符合我朋友的行为。后面给出依恋的原因是因为儿童时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小时候难道有谁从来没被父母“不公平”的对待过吗?难道父母离婚是什么罕见现象吗?依恋就是父母离婚,解释不通就是父母小时候对你不公平,再解释不通就是和同学关系不好,话都让你说了。所以作者把所有感情问题全部解释为“童年阴影”。那么小时候有童年阴影的人却不执迷,你如何解释?照你这么说,什么事情都可以解释为童年的父母阴影,哪个小孩小时候没被父母批评过,哪个小孩的父母是个圣人?作者说依恋者忽视事实,我看作者是个依恋自己的人,用非常不完整的事实强行解释了依恋的原因……后面的做法也是老生常谈,不要想就会变好……废nm的话。文章最后还一直在纠结你应该如何放弃,解决执迷的难道不应该是改变自己,而是放弃???不去思考为什么最喜欢的人离开你,而是要你去想我应该如何放弃?又没有想到怎么去增加自己的吸引力,又没有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全不考虑如何变好而让下一个被执迷者不离开你,而是教别人放弃法……我觉得我一分给多了…福大师,你对自己治疗效果的评价是“相比以前改善了”,这样模糊点评价,真改善还是假改善,我觉得我心里有个定论了。

《执迷》读后感(七):Obsession

话剧,文学,所有创造出浪漫爱情标本的东西对执迷者来说都是剧毒:“如果这都不算爱”; “只有这样才算爱”。书中写到“焦虑是高度戏剧化的源泉”,执迷者活在焦虑中,自愿被强烈的感情所淹没,哪怕是毁灭性的剧痛。那种被淹没的渴望已经成为一种病理性强迫,沉溺得越久,越难上岸。

打及格分还是考虑到这本书的受众。对本书感兴趣的很大一部分人应该或多或少都有,或者曾有过类似的执迷情结。对于仍在执迷中的这部分人来说,本书前七章很可能造成反效果。详细的细节描述引起读者极大的认同,但instead of看出此中问题(毕竟如果能看出来自己也不会一直陷在里面了),这类人很可能陷在这几个案例中,在这之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感觉,并出现“很多人都这样”然后就正常化自己的想法。几位来访者对浪漫爱情的幻想也可能再一次加强读者的认同。建议可以从第八章开始细读,前七章看个小标题就好。第八章才是真正打量自己,意识到问题,反浪漫化的开始。第九章起的治疗方案确实都说在点上,但还是建议情结严重的人去找专业治疗师,毕竟能自拔的也不叫obsession了。

最后,对于长久浸淫在浪漫爱情故事中并一度以之为理想的人来说,认识到这不是真正的爱情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这意味着,文学是谎言,追求是虚妄的,以及信仰的倒塌。对我自己来说,还多了一点恐慌。当莎乐美失去了神圣和浪漫的标签,只被定义为疯子或更少,我害怕我对文字对情感的敏锐终将消失。

《执迷》读后感(八):爱与执迷的区别就在于面对不被爱的时候的勇气

部分重点摘要mark 1.健康的恋情里,恋人们相信自己找到了梦中情人,同时也会给自己保留安全的退路,那就是面对现实。他们希望这段感情可以天长地久,同时也承认世事无常。 2.表面上我们好像越来越独立,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们会感觉非常害怕,绝望地试图回到那个绝对满足、绝对安全,却永远回不去的港湾。对于执迷恋人来说,重新获取那种最幸福的依恋关系,已经不仅仅是渴望了,那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强迫——我称之为“连接强迫”。 3.来自不健康家庭的小孩发现自己被锁在门外,她疯狂地敲门祈求帮助,好像后面有野兽快要追上她一样。她看到了门后面的灯光,那一丝希望鼓励她更加急切地拍打家门,但是没人来救她。她越是求助,越是绝望。 执迷的恋人还在疯狂地拍打着门,但时过境迁,现在他们拍打的不再是父母的门,而是“目标”的门。他们孤独、绝望,被抛弃,他们深信那扇门后面有唯一的解药。尽管他们理智上清楚,小木屋现在的主人是他们的“目标”,但门后面透出来的一丝希望让他们像小时候一样狂喜——那是再度找回最初幸福的希望。

4.你不必为童年时期遭受过的任何形式的拒绝负责

5.没有恋人能够治疗你童年时被拒绝的创伤。 必须是你,而且只能是你,有能力、有动力、有责任去完成这项挑战。 童年时被拒绝的伤痛不会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经年累月形成的伤口需要慢慢愈合。但是如果你把这些练习变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就会逐渐消除童年阴影,笼罩在你爱情世界上空的阴云也会随之消散。你不再是一个无助的小孩了,你是一个成年人,你有责任也有能力赶走往日的心魔。

6.爱情最重要的是要好好享受当下,而不是担心不可知的未来。

《执迷》读后感(九):钻几个牛角尖——对书中论点的一些尝试性解释与质疑

1. 许多通俗/流行文学(甚至是一些严肃文学作品)当中,类似于本书中提到的“执迷的爱”并不鲜见,且常常以“真爱”的形象出现并被歌颂。这是由于作者对现实的压缩所造成的“错觉”,还是因为我们人类的文化、意识中,对爱情的“排他性”和“占有欲”的定义本就十分模糊?亦或是,付出大量时间、经历及资本的执迷行为本身,已经演化成为一种类似于“炫富”的行为,成为了有产者展示自身力量的手段之一?

2. 本书中举出的案例都来自于城市生活的有产者当中,因而使得我产生了对本书中各种理论、结论普适性的质疑。案例中的咨询者们有能力驾车跟踪自己的恋人,许多人从事着像白领、音像销售、电影制作人等这样体面的职业,更重要的是,他们负担得起长期心理治疗的高昂费用。所以说,“执迷的爱”是否是一种心理“富贵病”?执迷行为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这些成本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所无法负担的。

3. 与福沃德博士许许多多的著作一样,本书也将执迷行为归因于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影响。当然,也没有否定来自于儿时同龄人的歧视和虐待会加剧这一影响的负面效应。不过,在不同的社会体制、教育体制下,这样的权重分配是否也会不同呢?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社会设置”这一现状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如果公有制程度提升,儿童教育(甚至于养育)都主要由学校等其他社会设置承担,也许福沃德博士的归因便并不适用了。

此外,随着托养、育儿、儿童教育机构的不断发展、普及,以及现代育儿压力的不断提升,父母能够提供给儿童的关照很可能越来越少。那么,我们是会面对一个普遍执迷的社会,还是一个在更加专业的看护下更加理性、温和的社会呢?

《执迷》读后感(十):《执迷: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

《执迷:如何正常的爱与被爱》

苏珊

一,四种执迷爱恋者

1、疯狂追求真爱

(情感雕塑者;远距离崇拜:他是唯一完美情人;错把性当成爱;拒绝引发执迷:被拒焦虑,对现实理想化,将拒绝合理化)

2、情感绑架

(自罚,骚扰,跟踪,嫉妒,威胁,死缠烂打)

3、得不到就毁掉

(幻想复仇,情感暴力,身体暴力,破坏财务)

4、对方越坏我越爱

(救世主情结(守护和拯救本身就是问题),无底洞,性拯救者,人渣的诱惑,执迷于上瘾的恋人,理想化)

二,被执迷者爱上的3种人

1、协同执迷者

(同样有执迷倾向,空虚,渴望被迷恋)

2、犹豫不决的目标

(回应模凌两可,渴望激情,又感到压抑,触犯底线)

3、遭受暴力协迫的目标

(以爱之名)

三,执迷恋情的根源

1、渴望重建依恋关系的连接强迫

2、当作象征父母

3、曾被拒绝过或被同伴排斥过

4、渴望重演小时候悲情剧所以需要高度戏剧化

四,制定治愈课程

1、转移注意力

2、放轻松,慢慢来

3、写执迷日记(是什么触发想法,想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想做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4、解析自己的行为

五,关闭执迷系统

1、给感情放个假,规划假期

2、截停执迷行为(避免触碰执迷的板机,识别执迷的想法:回忆,幻想,内心独白,设置标签和时限,转移粉碎想法)

3、夺回自己生活的控制权

4、给行为划出底线

5、找一个情感之瞄倾诉

6、走出孤立

7、找其他兴趣,做让自己开心的事

精神分析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能够找到问题的源头。

治愈方法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比较好。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拥有一份健康的感情还需建立在双方健康独立的人格之上。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