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妇女恋爱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年妇女恋爱史》是一本由张楚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年妇女恋爱史》精选点评:
●第一次读张楚作品,以同名短篇主打的女性书写系列与以《水仙》为代表的“涑河”系列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前者刻意脱离社会现实而呈现出的空洞与后者刻意和社会政治牵连而呈现的欲说还休似乎都过了一些,在控制上、表达上、效果上都呈现出“残缺”的姿态。反而是最后一篇与作品集风格不同的《野草在歌唱》更有切身之感,然而无论是作品引用的诗人的诗歌,还是刘荣书的随笔,都比作品本身更值得一看。
●求别拿底层写作给自己脸贴金了。
●醇厚有质感,又天马行空
●91张先生,在线意淫。语言风格不喜欢,明显受到6070后作家影响,最好的反而是和小说集没什么关系的《野草在唱歌》。
●《收获》2018.2。 便纵有千种风情,现实还是这样操蛋。 这个世界对中年妇女也是太不友好了啊。
●前面几篇讲女性恋爱的异常油腻…后面思路清奇人物可感,还不错,如《伊丽莎白的礼帽》、《水仙》、《听他说》
●喜欢书名同名的一篇,还有水仙,听他说这两篇不同视角的同一故事,文字很有嚼劲
●张楚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作家,没有之一,新书必看
●对女性及世界非常温存,非常难得。还是打五星吧,虽还有进步空间,但已做到让我掩卷不忘。
●2016年接了个游轮上跟拍的工作,船上几千人基本是中年女性游客,跟一朋友说感觉女性到了一定年龄可能会变得单纯,有人伴陪她们聊啊玩啊,拍拍照就好了,多数人也极好相处,有钱有闲,开心起来很大方,第一波人就能把半个商场买空,我们航拍的时候最愿意配合的也是她们。anyway,性和爱是美好的,表达方式不够好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一):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表达
作品聚焦于社会普通人,从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勾画出时代。张楚通过这种平实的表达,流露出久违的气质。不得不说,人物刻画很真实,就像身边发生的过往。每一篇的描写,都那么淡然,初读无味,细读悠长。张楚对短篇小说驾驭自如,已成自己风格,虽仍有很多名家的影子,但植根于大时代背景,已悄然浑为一体,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二):真的还有故事可写么?
国家不幸诗家幸。倒过来也是成立的。国家平稳发展了近四十年。改革春风吹满地那会,八九十年代正当红的作家是幸运的,贾平凹莫言余华王安忆每个人都有一亩三分的根据地,写出来都是新奇的。 到了当下农村都快没人了你写什么?城里倒是人满为患,作家也遍地,但地域性没有了,城市千篇一律鸡零狗碎的事情,你写我写大家写,作家厌不厌倦我不确定,作为读者的我是真的厌倦了。 前段时间重读卡夫卡《变形计》,受到了震撼。那种无力感,多像今天周一起床的上班族呀。如果把主人公改成中国写字楼的白领,一样成立,每天劳心的永远是,迟到,出差,业绩,领导,薪水……今天的故事已经被那些伟大的作家预言了,你们还写个什么劲。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三):时间的多样呈现
这一本对“时间”的反复叙说表明无论身在何处张楚的内在终于走出了他曾经一心想逃离的小镇,也许甚至比他自己期望的还要辽远,这说不定就是笔耕不辍的意义,尽管我们都是虚无主义者。
前三篇女性视角写婚恋故事,多少有作者阅读“美国南方作家”的影响和借鉴,并不很喜欢。但是《金风玉露》结尾有一个细节特别动人:男女完事后,“他的胡子,似乎比下午见面时要长了些。”(P64-65)
《风中事》有早期的风格。我一定在杂志上读过了,因为我清晰地记得这句话:“世界上最有力气的动物不是大象,不是雄狮,也不是抹香鲸,而是沉默不语的女人。”(P145)
好几篇有“聊斋”的感觉:“牙齿”《水仙》《听他说》“盛夏”。“牙齿”一人一个故事有趣。《水仙》和《听他说》互文有趣。“盛夏”针砭时弊无趣。
“帽子”一篇结尾,通过视角转换将隐秘暴露,上升成“忏悔”的主题,前面的细致铺垫圆满了。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四):水仙
前面的几个短篇通俗晓畅,却让我产生了些微的不适,能从里面感到炫技的成分,莫名其妙的抒情和下半身描写似乎也多了些,有的情节甚至不知所云。但读到后面,渐渐感到别有洞天。他的文字非常空灵,简短的几句描述就产生深邃的画面感,让人感到夏天淅沥的雨,秋夜微凉的风,星辰浮于河面,暮色催起蝉声。他形容雨后的气味是“蚯蚓味”,非常独特,看到这几个字,那个清新又带着腥气的味道就已经荡漾在鼻腔里了。这种空灵的感觉可以远溯到古诗词里,带着六朝志怪的诡谲之气,很合我的心意。特别是那篇《水仙》。在古希腊神话里,水仙Narcissus与自恋者等义,他是一名英俊无畴的美少年,在水边看到自己的倒影之后爱上了自己,直到憔悴死去。我在高中时第一次从《萌芽》读到这则传说,受到的震撼难以言喻,它成了我一直试图表达的母题,持续散发着惑人的香气。这个故事的内容却与名字的风格不太匹配,它的内核是古典中国式的,在荒凉中生出光怪陆离来,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子。所不同的是《聊斋》多写穷书生夜半读书,遇到艳鬼或狐妖投怀送抱,而本篇写的是男妖,一只白鲢,它在月光下舞动的那一幕是本篇小说的高潮,那种曼妙妖娆和魔幻,能让人直接感觉到月光的冰凉和直扑眼睛的潮湿和润滑,整个故事也是冰凉、潮湿和润滑的,充满了爱而不得、彼此试探的暧昧,与夜晚的神秘和鲜活在气质上极为匹配。我喜欢它的各种元素。至于后面那篇《听他说》,从另一个角度叙事,反而消解了那种神秘感,气质一变,更像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
最后,非常喜欢《后记》中作者引用的麦克白的那段话,摘录如下:
我们所有的昨天,只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到死亡的土壤中去的路。人生不过是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上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中年妇女恋爱史》读后感(五):诚实和洞察力
大约半年前,下班回家挤地铁,在一家文学杂志的公号上读到《野草在歌唱》。那时疫情还没开始,地铁里摩肩接踵,列车轰隆隆的巨大声响包裹着无数人轻细又短促的呼吸声。某种程度上,我跟小说中梦想上帝造人般书写人群心灵史的“我”、跟屡屡向《诗刊》投稿而被拒的老周一样,都被同一种热切和失败交织的紧张感笼罩,这种共情让我惊讶张楚的把握力如此之好。他写官场上的副主任用游离的眼神不经意地表达轻蔑,写三个男人深夜在街上因为屈辱感抱头痛哭,悲凉而又滑稽,有一种难得的诚实:不介意袒露内心的渴望,也做好了接受渴望之后的破灭的准备。
第二次,是在近期的《花城》读到《与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语言和布局更加老道,打动我的依然是诚实:猥琐的、懦弱的、一响贪欢的、愧疚的男人的诚实,也有女性的诚实:解云锦毫无疑问是一个被欺侮和剥夺的对象,但也有栩栩如生的欲望。难以用“悲悯”这个词来形容作者对解云锦的态度,那不免带着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更确切地说或许应该是“呈现”,仅仅是完整地靠近真实。
《中年妇女恋爱史》好几篇写女性主体的男欢女爱:有攀比式的,有复仇式的,也有将计就计的人性试探。中年男女的关系,尤其是性关系显示出令人困惑的混沌:就像嘴角被咬出血丝,一点甜腻,一点腥膻,还有一点接近人性谜底、越想越沉迷的恐怖。但作者始终借助欲望的理解,对女性抱有一种福楼拜式的友好——书写欲望当然并不必然就“油腻”,相反,更多时候,回避欲望才油腻。
张楚显示出对复杂幽微之物巨大的洞察力,他能抓住潜藏在日常现象里、灵光一现的机警,以此来呈现它们背后紧张的真相:茉莉和闺蜜在房间内相对无言吃西瓜,彼此能听见槽牙咀嚼瓜瓤的声响;墙壁上停着一只花腿蚊子;扫院子的少女,扫帚在沙地上留下一绺一绺的白迹。他从细碎的生活琐事中起跳,不断逼近浑厚的生存本身。生存本身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离地球几万光年的星座上的智慧吗?是宇宙尽头的玄想吗?是无聊厌倦的神灵吗?也许都不是,真相可能并不存在,“生存”这个词背后也是虚无,但这并不妨碍小说家透过它的棱镜的视角,重新打量日常生活——它变得更加立体、饱满、耐人寻味,时刻蕴藏着机锋。
已故的以色列作家奥兹说,“如果你会写,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变得魔幻”。张楚的书写当然不是完美,有的节奏略显拖沓,有的情节不乏斧凿痕迹,但我偏爱从日常生活中不断挖掘奇迹的作家,就像他在后记中引用《喧哗与骚动》的结尾: They endured。他的写作也是在现实的熬煮中越来越浓稠和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