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战略节奏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7-09 17:19:12  热度: 276℃ 

点击全文阅读

《战略节奏》是一本由朱恒源 / 杨斌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8-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略节奏》读后感(一):踏准节奏,你可以做得更好。

第一次听说“战略节奏”这个词。方向很重要,节奏也很重要。

有的时候,是我们战略超前了,没等到春天。有人可能会联想到乐视。

有的时候,是我们的战略没合上拍,没有将企业最到最好。

记得有一本书《跨越鸿沟》,记得有一书叫《S曲线》,这些应该都与节奏有关。

企业需要节奏,人生是否也需要节奏呢。我想应该是需要的。

踏准节奏,你可以做得更好。

《战略节奏》读后感(二):一个适合中国市场和企业的产业分析模型

最近一直在学习这边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对于做行业分析和战略规划的工作者来说,分析模型和分析框架是工作必备知识和工具。管理学起源于欧美,现在大家广泛使用的分析框架也都诞生于欧美市场,例如波特的五力模型,swot,产业价值链,BCG的矩阵……然而这些模型已经难以解释当今商业世界的很多商业现象和模式。业界急迫地需要一个适合中国市场的分析方法论。这本书中推出来一个新的产业分析模型PRE-M,引入时间概念使得我们可以动态追踪市场需求变化,并将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联系起来,从一个要素的变化可以预判三者的未来演进趋势。

我觉得,这个新兴的分析方法论将在未来几年成为业界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

《战略节奏》读后感(三):推荐一个新兴的动态产业分析模型:PRE-M

本书提出一个全新的战略框架PRE-M,是一个基于中国企业生长环境的战略模型:1、它是一个动态战略模型:波特的五力模型、价值链、SWOT等“圣经”一样的战略分析框架,基于美国欧洲等市场发展环境创造出来,对于一个高速发展、发展不平衡的中国来说,是难以适用的。本书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的基准上,引入时间属性,作为把握和分析“动态”的锚; 2、这是一个全视阈的战略分析框架:除了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它将股权市场引入战略分析框架,很多商业现象背后的逻辑瞬间豁然开朗; 3、这是一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战略分析框架:罗杰斯的创新扩散S曲线引入产品市场分析,分析市场需求阶段、以及用户画像,帮助理解和把握“风口”、“市场起飞点”;资源市场通过价值链分析“资源结构洞”;股权市场分析价值洼地。

《战略节奏》读后感(四):战略节奏思维导图

战略节奏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

第一,企业同时在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竞争。在产品市场上竞争客户;在资源市场上竞争资源;在股权市场上竞争股东。

第二,产品市场、资源市场、股权市场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产品市场的需求演进是一个渐变和突变交替的过程,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会传导到资源市场,资源市场会随之出现结构洞,伴随着价值链的展开渐次地出现并被填满,进而在股权市场会出现对持有资源的企业的价值的估值起伏。

第三,虽然市场需求的变化有迹可循, 但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企业通过股权市场的 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规避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除了借助股权市场获利,企业还可以通过在股权市场选取具有某种特质的股东,进一步改变自身的资源能力基础,从而在产品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在战略节奏理论框架的指导下,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价值链的结构性 变化以及股权市场的估值起伏等产业环境的律动,在产品市场、资源市场和股权市场开展一 系列的战略活动,调整自己的资源能力组合, 获取竞争优势。

《战略节奏》读后感(五):方向感+节奏感

1、快人一步,先进成先烈;步子太大,怕扯着蛋!新兴市场和渐进式改革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市场的“基因结构”;用户群体的不确定性(对产品的整体性需求、对某种特征的产品的偏好性需求)、生产方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商业世界的“混沌”。因此,企业战略的两大职能:定方向控节奏!战略重要的不是一味“善变”,而是回到商业本质,在“紊乱湍急”的激流中,找到底层认知的“锚”!商业市场的演进绝不是连续的,每一个逻辑转换的节点都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结构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产业中企业的生存、增长和衰落。2、基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创新者:发烧友、早期采用者:时尚派、早期多数:积极的实用者、晚期多数:挑剔者、落伍者:保守派),从主流用户特质、市场规模、成长速度、需求多样性4个维度综合考察,将市场发展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分众市场和杂合市场。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形态和竞争焦点。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是通过管理战略节奏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竞争优势。3、总结了中国企业发展三种典型路径,农耕者、狩猎者和圈地者,他们有各自不同的调整战略节奏的方法。农耕者视野聚焦,在同一产品市场中叱咤风云。他们未卜先知,提前布局,进而收获成功;狩猎者能力强劲,靠一技之长,打遍各行业,罕见敌手;而圈地者则是跨界竞争的一把好手,他们是典型的“斜杠”企业,靠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各类行业中穿梭,犹如旋风呼啸而过,所到之处,颠覆一切。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的企业并不总属于某一类,而是在三种类型中因势而变,顺势而换。4、提出了一个全视阈考察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股权市场的PRE-M模型。通过三个市场相结合,识别结构性机会(是指蕴藏在市场不同阶段的转换中,引起增长逻辑变化的关键节点)、发现产业链结构洞(是指由于供应端的变化滞后于需求端的变化,当市场结构性出现变化时,产业价值网络会出现结构性的“洞”,吸引相关资源来填洞)、寻找估值洼地(是指股权市场对结构洞相关资产的估值反应滞后于结构洞的形成,股权市场对其估值出现低估现象),帮助企业在动荡的商业世界里调整战略节奏,建立适时、适势、实时的竞争优势。即1⃣️探测风口,选择行业。从要素市场的角度考察,已有产品的产业价值网络中是否有结构洞。2⃣️识别趋势,构筑节点。提早获取关键资源与能力。3⃣️因需而变,提前布局。在感受到需求变化时,提前买入关键资源,培养关键能力。4⃣️活在当下,把握未来。先熬过“枯水期”,才能等来春暖花开。5、归根结底, 企业要“熬得住,认得出,抢得先,跟得上”,在漫长的寒冬要熬得住;风起于青萍之末时要认得出;顺应趋势要抢得先;市场需求变化时要跟得上。【不足之处】1、各阶段无法量化,各市场画像尚未图谱化,无法转化成可操作的工具;2、案例实效性不强,大多是10年前的;3、头重脚轻,大部分都是基于《创新的扩散》理论进行的修剪和延展,真正的本土化模型PRE-M着墨不多【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逐步建立扎根中国本土的管理理论

《战略节奏》读后感(六):节奏思维与节奏能力

战略理论舶来中国几十年,经典的理论和工具在今天的中国商业环境是否还适用一直是一个十分瞩目的问题。伦敦商学院教授曾说:

战略工具的功能性取决于环境,有效性随着时间而改变。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现如今,商业市场日新月异,企业战略分析在经历了古典战略、竞争战略、创新战略等发展之后,又迎来了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商业环境更为动态,行业结构更加不稳定,以往基于静态市场发展出来的战略工具,在这个时代日渐失灵,而这种现象在急速发展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

对于那些处在不稳定商业环境中的企业,一方面,他们要遵守新的游戏规则,应对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用户品味的迅速提升,另一方面,他们需要更具有适应性和塑造性的战略来应对这个时代日益严峻的竞争和挑战。但现实却是,战略理论和工具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战略指导的需要”。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的企业只能摸石头过河,在无数的试错中艰难行进。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战略节奏》一书应运而生。

该书的作者是清华大学杨斌和朱恒源两位老师,都是清华大学非常有名望、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他们从战略理论的层面上界定商业的变化,更新行业“地图”和战略分析工具,指导企业更有章法的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书中提出: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好,不仅要有战略,还要踏准节奏,使其战略节奏和市场发展的节奏相契合、相协同,以求在商业“紊态”中持续前行。

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是三个部分,从不同角度进行动态战略的剖析,朱杨两位老师为每一部分都赋予一些“温暖”的名字。此外,详实的描述,丰富的案例,以及精炼生动的小插画,穿插在满满干货的内容中,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十分轻松的阅读氛围。可以说是一本罕有的“精辟又可爱”的战略书籍。

在第一部分产品市场的分析中,《战略节奏》聚焦于动态竞争中最具现实意义的内容——产品市场的演进。从需求端出发,深度解析了用户构成及其需求的变化。其中,用户类别分为:发烧友、时尚派、实用者、挑剔客和保守派。

发烧友是企业的梦想投资者,在企业早期打磨产品的过程中为产品贡献宝贵意见;而时尚派则是社群的意见领袖,需要有品位、够潮流的产品;实用者从性价比考虑,选择性能好,耐久性高的产品;而挑剔客目光挑剔,对产品要求更高,不轻易购买;保守派则反对新事物,只能依靠社会改变的浪潮才能逼他们“就范”。

解析完用户特征,本书进而从变化的维度、幅度、方向和速度等角度进行产业市场各阶段的分析。将市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众市场、大众市场、分众市场、杂合市场。

各阶段观其名可知其意,但各个阶段所对应的产品战略、用户类别以及竞争核心能力等方面却千差万别,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提出:小众市场找客户;大众市场增产能;分众市场分用户;杂合市场做平台的对策。

到本书的第二部分,朱杨两位老师把镜头转向中国各类成功企业上来,从企业入手,归纳了中国企业的三种类型:农耕者、狩猎者和圈地者。

农耕者视野聚焦,在同一产品市场中叱咤风云。他们未卜先知,提前布局,进而收获成功;狩猎者能力强劲,靠一技之长,打遍各行业,罕见敌手;而圈地者则是跨界竞争的一把好手,他们是典型的“斜杠”企业,靠着强大的学习能力,在各类行业中穿梭,犹如旋风呼啸而过,所到之处,颠覆一切。需要注意的是,成功的企业并不总属于某一类,而是在三种类型中因势而变,顺势而换。

学会了产品市场演进的思考框架,也了解了三种典型企业发展类型,本书的第三部分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用于重新思考战略的分析框架——PRE-M模型。它是指从产品市场(Product Market),要素市场(Resource Market)以及资本市场(Equity Market)三个市场角度来进行战略的审视和制定,在我看来,产品市场从产品发展阶段入手,要素市场从自身资源能力出发,判断企业发展路径,而资本市场则更像是一个助推器,用资本的力量,撬动更大的蛋糕,巧妙地完成较为困难的目标,往往有四两拨千斤之妙。利用PRE-M模型,分析公司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能力以及动用可利用的工具,进而建立企业适应外部动荡的商业环境的动态战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PRE-M三大市场,也可以为读者提供识别商业机会的能力,那就是通过三个问题辨析机遇:产品市场有什么结构化机会?要素市场有什么结构洞?股权市场有什么价值洼地?

于我而言,本书最打动我的是三个方面。首先是深入的商业洞察和新鲜的视角。变化的世界可以“时势造英雄”,变化的商业环境则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和新鲜的洞见。战略节奏这一套理论,将帮助企业从更全面的角度看清商业市场的变化,洞察行业发展阶段,培养不同的竞争资源能力,进而采取不同的产品和销售策略。初读此书,或许会认为战略节奏的理论似乎更适用于现今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比如手机业。但是细究起来,其实本书的商业洞察与多种行业格局都吻合——从传统行业到新兴行业,莫不如此。只不过不同产业的S曲线演进的速度有别,我们看到的演进完整过程却多存在于电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但对于传统行业,如旅游业,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进入了市场发展的杂合阶段。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对于平台型企业的解读:平台企业是杂合市场的自然结果。以往对平台企业的理解多是从其形成方式、特征特性等方面入手,而在本书中,将看到更为本质的背后的原因,平台型企业为杂合市场中数量众多的小微产商提供瞬息万变的产品中“不变”或者“变得不那么快”的那一部分。可以看到,平台型企业依附于杂合市场,看清这一本质,就知道,其实海尔的互联工厂,本质上就是家电市场的“滴滴”或“UBER”。

第二点打动我的是本书所体现的学术自信。波澜壮阔的中国发展进程蕴藏着学术创新的巨大动力,这个商业动荡的时代也为学术自信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著名战略学家杰伊·巴尼(Jay Barney)曾在中国管理研究展望中提出:目前中国研究的两大路径,中国管理理论(应用于中国情境中的既有理论是从西方情境中发展而来的)和管理的中国理论(由中国学者自主、创造性地开发的同时在中国和非中国情境下使用的理论)中,后一种往往较为罕见,原因之一便是学术自信力的欠缺,而朱杨两位老师,在学术自信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

最后是本书的写作功底和写作风格。《战略节奏》一书蕴含着强大的讲故事能力。两位老师由浅到深、金句连连,让抽象的东西变具体,难懂的东西变简单,启人心智又引人思考。这在前言部分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虽然第一次上朱老师的管理课的时候就已经见识到了朱老师讲故事的能力,但看完整本书之后,还是不禁感叹,无论是逻辑性还是可读性,本书达到了让人仰慕的高度。此外,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朴实可爱,看书时,那个骑着82年自行车穿梭于清华园的朱老师形象“跃然于纸上”。而这本书又很“可爱”,无论是插图漫画,还是偶尔冒出来的文字(比如那句“都是变化惹的祸”),都让人忍俊不禁,给人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

《战略节奏》是一本适合反复读的书。它能在变化的商业世界里,指导企业根据产品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积累自身资源能力,调整战略节奏,踏准节奏,构建起自身发展的“护身符”。它的应用同样也可以跳脱商业环境给我们以启示:凡事都有节奏,把握节奏,内外匹配,活学活用PRE-M模型,将战略思考的能力应用于日常,从而成就自身,成就企业,成就万物。希望每位读者都能从中体会到节奏思维,进而锻炼节奏能力,从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

《战略节奏》读后感(七):清华教授著作,缺乏洞察,案例篇老旧:3星|《战略节奏》:

看书名和一些媒体上对本书的介绍,报了比较大的希望,以为是本土有创新的商业理论。读后比较失望。总体来说是基于罗辑思的“创新的扩散”理论的本地化的注释,有一些总结有价值,但是达不到理论的高度。总体来说洞察力不够

书中的案例偏老旧,大部分是10-20年前甚至更老的案例。推测作者在当时处于管理咨询第一线,目前则不接触一线的管理咨询工作。

总体评价3星,有一定参考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10年之后,巴尼自己开创了企业资源观理论,认为企业在市场上竞争,需要拥有有价值(Valuable)的稀缺(rare) 资源,这些资源既难以仿制(imperfectly imitable),又无法替代(non-substitutable),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中保持可持续的竞争优势。P序言15

2:他发现创新产品的市场发展,并非一个纯粹经济上的理性决策那么简单,而是受许多主观因素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是一个对产品价值的认知在社会系统中传播、扩散的过程。由此发端,罗杰斯在1962年出版了《创新的扩散》这一社会学的经典名著,并成为这一领域的执牛耳者直至退休。P序言20

3: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系统考察了那些获得跨期持续成功的中国企业,发现了三种典型的发展路径,这使它们不仅可以获得一时成功,而且能够应对市场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取得长期的稳定发展。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为农耕者、狩猎者和圈地者。P序言25

4:【2007年,长虹集团总经理刘积斌】刘总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新产品开发的'度'到底在哪里?我的产品线比索尼长,我卖不过它。我的产品线比海信短,我也卖不过它。你说我的新产品是多了,还是少了?”一时间,现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P序言26

5:我们把企业根据产品市场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动态调整自己的行为,积累自己能力的举措,称为战略节奏。P序言28

6:产能也同样存在不确定性。产能看似简单,实际上很多时候,产能并不是厂商加大力度、开足马力就一定能上去的,尤其是那些产业链长、包含众多精密零件的创新产品。P7

7:过去三十几年发展进程中,中国市场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概括,即新兴市场和渐进式改革,这两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市场的“基因结构”,也决定了身处其中的企业的行为逻辑和商业现象的环境特征。P8

8:经验表明,与成熟市场相比,新兴市场发展初期,企业需要面对的技术与产品研发的不确定性较低,这受益于成熟市场通过直接投资等方式向新兴市场的技术外溢。在后进的新兴市场中,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企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通常已经在成熟市场经过验证。P9

9:这也是40年来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的第一个环境条件,即“技术全球演进,市场本地发展”。这是新兴市场独有的一个最大的矛盾,但同时也蕴藏着最大的机遇。P12

10:中国市场是一个整体规模巨大、快速动态发展、潜力巨大而又高度差异化的市场,因此需求一直是分阶段、分批次地释放,换言之,中国市场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均质的市场,毋宁说是多个市场的混合体。P16

11:产品初具市场规模,高速基至成倍数地增长,而且市场需求一致性高,那些领先厂商以一两款明星产品就可以满足大部分用户的需求。这个阶段被称为大众市场,这个"临界点。即是一个新产品市场销量的起飞点。P50

12:发生这种行业格局变迁的原因是市场成长的过程不是匀速或线性的,存在结构性变化的转折点。而中国市场作为转轨的新兴市场,这种速度的不均衡性比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表现得更加显著。P56

13:万燕电子和瀛海威几乎犯了同样的错误,在市场早期没有精准地找到早期用户,过早地采取激进的扩张战略,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却又试图投资于整个产业链,最终因超出自身能力而失败。P78

14:从早期采用者(时尚派)到早期多数(实用者)进入市场,这个变化从表面看上去是连续的,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然而两个群体需求大相径庭,如果厂商不能意识到这个重大区别并做出相应地改变,最终将无法开启大众市场。P86

15:萨基姆一直希望能取得中国市场的入场券,两家公司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制造移动电话。具体方法是,萨基姆把核心的芯片、硬件以及接口做好,波导只需在宁波的组装线上完成最后一个组装步骤。除了品牌标志不同,波导手机跟萨基姆在法国市场销售的手机是完全一样的。P91

16:因此,大众市场在高速发展的阶段,产品的创新层出不穷,那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就会形成“爆款”,迅速红遍大江南北。P98

18:分众市场虽然增速在逐渐减慢,但是绝对的新增数量仍然非常可观,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要尽量低成本、高效率地开发上市,这是不同于大众市场的另一种速度要求。P108

19:与科学细分相反的是产品的过度差异化,即细分过“细”,以至于每个细分市场规模都太小,相互之间也没有足够大的区别,就会出现“自噬”的困境,即每推出一款新产品,不仅没有把用户从竞争对手那里吸引过来,反倒是削减了自己已有产品的销量。P116

20:分众市场中,每一个细分市场并不大,规模上无法和一致性高的整个大众市场相比。小的细分市场,往往养不起类似的两个产品。原创产品已经赢得了用户,“复制品”再想创出新天地就相当困难了。P119

21:杂合市场,用户的需求呈现出高度混杂和细分的特点。厂商已不应该再试图去寻找主流客户,而是为满足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客户需求,将产品形态和功能以及定价向定制化发展。P126

22:如果圈地者企业能够避免被单一业务拖垮,成功地建立好不同业务之间的互补,那么它就会像“常山之蛇”那样,“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倶至”,各个业务能够相互呼应,禁得起市场的风雨。P188

23:为什么Segway在过去十几年中不把价格从1万美元降下来呢?一万美元在美国几乎是一辆中档轿车的售价。Segway其实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Segway没法降低成本,一是销量太小;二是美国的制造体系相对不经济;P200

24:在PRE-M模型的视野中,考察企业的战略,从下面三个问题开始·产品市场有什么结构性机会?·要素市场有什么结构洞? ·股权市场有什么估值洼地? P216

以下是书中一些插图: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