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100字

时间: 2022-10-16 10:07:42  热度: 496℃ 

点击全文阅读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7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一):好书摘抄

1.在读第二遍时才发现是好牛的一本书,所以有些书读一遍是不够的,这本书,需要买来一本收藏,没事就翻一翻,精神分析派

2.一个人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

3.情绪化和过分自控是一个维度的内容,自控是为了压制情绪化,追求优秀是为了逃避自卑!

4.优秀和自卑其实是一种平衡,所以,越在乎优秀,就势必有个越自卑的东西来平衡

5.一个人外部的人际关系,是他的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按照这个道理,一个对自己太苛刻的人,很难做到宽以待人,相反,对自己苛刻的人,更可能选择是挑剔别人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二):总结

感谢自己,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拥抱内心的黑暗,拥抱自己内心那些痛苦、黑暗的部分。对黑暗了解的更多,对光明就越有自信。 在一个蒙特利梭幼儿园里,几个三四岁孩子开会,得出了如下结论,也很令人惊讶:父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小时候我们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这个命运,渴望改变父母。而这种改变注定是失败的。于是渴望埋藏到心底,长大了在按照这个渴望选择配偶,再去渴望改造她们。这就是心理学的轮回。这个轮回就是命运,但是如果你选择理解(理解宽容)、接受(不逃避,不怪罪)、改变(自己),就是斩断了轮回! 家庭和谐了,社会自然和谐了。不做控制的家长,控制会扼杀孩子的生命力。 此书推荐的书目《挪威的森林》《瓦尔登湖》《解读疯狂》《为何家会伤人》《沉重的肉身》《中国文化深层结构》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三):接受真实的自己

几天前看完了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这是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书内容生动、循序渐进,是一本十分治愈的书。 书中提到:“我们须切记:我们的力量不在于我们看上去有多快乐,而在于我们的心离我们的人生真相有多近。”诚然,相信真实其实是胜于完美,会让人更加地理解自身,接受自己。 书中还有言令我印象深刻:“理性的知道不是理解。真正的理解,必然是感性的理解青感的理解、肉体的理解,即在理解的那一刻,你的大脑、神经、躯体乃内脏都在颤动,仿佛你的全部身心都回到了问题产生的那一时刻,你重新验到,自己的问题是怎样发生的。”我深以为然,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很多的事情仅仅理性上明白,并不能改变原先的情绪,而只有情感上完全理解了才是彻底的明白。这在心理状态上也可以反映出来。 我们本来便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人。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来拥抱内心的暗夜。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四):活得是自己

3如果你有一个讨好型的朋友,你就会发现他做十件事情,九件做得很好,一件做得不够好,于是他不在乎那九件,而只对那一件耿耿于怀。

14一直都想扮一个好形象给别人。

61

62她似乎习惯了做一个被别人需要但不被别人重视的好人。

p63我们执著于某一点,势必是因为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好我”,而相反的方向是“坏我”。我们都渴望与别人亲近,但我们认为,别人只能接受我们的“好我”,而不能接受我们的“坏我”。 快乐时的自己是“好我”,悲伤时的自己是“坏我”。所以,把快乐表现给别人,把悲伤留给了自己。 她们这样做时,还常常得到别人的鼓励。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五):“抱持”

对于当下的我,有触动。读着读着,有种作者过于从某些成年后的习惯或是症状来推断(倾向于肯定)是原生家庭所影响。暂时保留意见。很多句子,有治愈。

1、我们拒绝一个人的付出,其实也就是在拒绝与这个人建立关系。如果我们拒绝所有人的付出,那无疑就是在拒绝与所有人建立关系。

2、作为一个凡人,你需明白事情永远是有两面性的,在一个关系中,对方永远有责任,你也永远有责任。

3、什么叫自卑呢?如果说自信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充满信心”,那么自卑就是“内在的小孩对获得内在的父母的爱没有信心”。

4、爱不会失去的,只要你爱过,在爱面前,是渺小的,爱你的人无论到了哪个时空都会爱你。

5、

温柔地对待你的症状。

要睡着,你得放松。

心外无物,心外无法。

6、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7、仪式只是一道门,这道门,把我们的人生路划分成两段,前一段属于过去,后一段属于未来,但门仍是通的,属于门那边的过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象征,在提示我们,转变已发生。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六):缺了科学性的鸡汤

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读了一半了,有点鸡汤,但是还算好喝。

看完了,重新写一下感受。四星改三星。

读到后面觉得内容重复太多。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应该就是接受问题的存在,你的心情情绪反应了你精神或者内心所求,要接受并拥抱这个问题。但是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作者科学训练不足,还是为了让大众看懂,写得不严谨,很多著名实验听上去都是胡诌的一样,只是为了证明观点的论据。使用很多心理咨询的个案来证明观点,但是缺乏统计意义。

特别强调成长的原生家庭对孩子和成人以后性格的影响。但是如果一个人真的与原生家庭性格缺陷有那么多的关系,人是不是主要就是父母的雕刻了? 移民的孩子哪怕父母英语口音不行,自己的英语也是完全母语一般流利没有口音,成年后开始学手语的人的手语没有非聋哑子女的手语那么熟练,这都向我们展示了超越父母的地方。

我也不知道心理学是不是都喜欢从过去寻找答案,但人做很多决定并不是都是因为过去的经验。英雄们在战场上牺牲自己,但他们并没有牺牲过的经验吧?

下一次我还是应该看看英语的心理学作品,可能会更加严谨。或许认知心理学会比这种情感处理的书更加科学。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七):爱自己,不管你爱不爱我

三四两章愤怒与内疚的内容最得我心,可能是因为它让我转向了自己,看到陷在情绪里的自己。从第四维度调取过往画面,重现,分析,理解,接受。夸张点说像张牙舞爪威胁恐吓实际却毫无战斗力的孩子被戳穿了心事突然泄了气,终于可以停下来了一样。 书里说恶习的形成是因为它能给我们带来“利益”,或许是得到他人的赞赏(无谓拖延下班时间),或许是得到一种控制感(熬夜增加了自己对于时间的掌控感)等等,恶习在一次次实践中得到强化,甚至难以改变。 书里说面对挫折最好减少泛化,就事论事,不要一次的失败就否定全部的自己。 说我们的文化鼓励服从,亲人,师长,上级,每个想法都被隐约扣上“不应该”的帽子,不满愤怒都被压抑。 说关系里付出的人会感到一种权力,而接受的人会产生一种义务。接受方慢慢会产生内疚感,其实付出方也可能是通过付出来把自己的无法确定化为对方的愧疚而已,推掉自己这一方的责任。 说性格浓缩着我们童年一切的人际关系。压抑、否认、忘记都是一种逃避,而更好的方式是理解、接受、改变。 这样的书不在于它是否处处严谨,只是正视己身,反省己身,接受己身于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极少触及的事情,我们通常只能放任它恶化或强行隐藏,一个合适的渠道很重要。 看到最后觉得有一点无奈,就是那来自命运的“不可抵抗性”。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八):卸下“完美”的伪装,直面真实的自己

大家总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还是怀有一种“完美”情结,总是想方设法树立自己的“完美”的形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和人类的天性有关。其实只要是人,内心深处都是有那么些自恋的。但是不同的人,自恋程度也会不同。自恋过度的,为了保持这种自恋感,维持一种“我很好”的感觉,会倾向于压制自己内心中的阴暗部分,对于悲伤、愤怒、内疚、恐惧等消极情绪,也是极力克制。但是诸如悲伤、愤怒、内疚、恐惧这些消极情绪,其实都一个正常人会有的自然的情绪,而且隐藏着我们生命的本质。只有真正的悲伤过,你才能坦然接受悲惨的人生真相,不再去否认,不再去和不可改变的事实较劲,才有可能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必要的愤怒,则确保了自己的独立空间,维持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内疚,则是维护和谐关系的调解者,它提醒着关系中的双方在付出与接受失衡的情况下,应该进行补偿。恐惧,则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更重要的。

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完美的做法也和家庭社会环境有关系。因为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听话教育,很多人从小到大习惯了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为了获得外部的认可,大家会按照周围人期待的那个样子活着,刻意塑造一个完美的自己。但是到最后,很多人会发现这种“完美”其实让自己很痛苦,甚至会有一种迷失感。弑母的北大学霸吴谢宇一直活在母亲的期待中,硬生生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人。但其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却并不为人所知。

所以说,真实的自己胜过“完美”的自己。只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重视各种消极情绪背后传递出信号,一个人才能不断自省,不断提升,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活得更加坦荡。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九):让心灵回归自由

生命总有不完美,那是光进来的地方。阅罢武志红老师的这本《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合上书本,闭上眼睛,似乎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以前总是要努力把自己变的完美,总是想讨好所有的朋友,总是怕得罪任何一个人,总是想让别人对自己赞不绝口,后来发现,自己过得越来越累,因为自己的愤怒情绪一直被自己压抑着无处发泄,才会导致越来越疲惫。在做一件事情前,想到各个方面,一直畏首畏尾,时间久了,就容易焦虑起来,领导布置一项工作,怕自己完成不好,迟迟不肯着手,最终眼看就要上交任务了,才如热锅上的蚂蚁,加班加点,最终也没有拿出一份像样的成果,总以为自己再好好想想就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其实是自己一直不肯面对困难,解决困难。

武志红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引导人们学会接纳自己,学会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学会接纳愤怒、悲伤、忧虑、惧怕、忧愁,才能更好地接受自己,勇敢地去正视和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书中的观点我很赞同,比如,遇到了重大的问题,你不面对,却认为不处理你也可以很快乐,那么这快乐一定是表面上的,那个问题只是被你压进了潜意识,继续像毒瘤一样破坏你的心灵,于是,你白天对着许多人微笑,到了夜晚,你只好独自呜咽。

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令自己自卑的方面,比如身高不够高,长得不漂亮,肤色不够白,经济拮据等等,但我们都要学会去真正地去接纳自己这些不完美,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许你羡慕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在羡慕你,比如如果你在农村,可能羡慕城市的车水马龙,而城市的人厌倦了钢筋水泥的生活,羡慕农村的自由和广阔。你羡慕那些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的公职人员,他们也许羡慕你每天忙忙碌碌,充实而快乐。所以,只要告诉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沉淀自己,让自己一步步接近自己的梦想,那才是你成长的动力。

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个瓦尔登湖,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去独处,写一段简短的心情日记,出去旅旅游,放松一下自己,都可以让自己逐渐看清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学着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生命总有不完美,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升级版)》读后感(十):直面真正的自己——关于《感谢自己的不完美》的感悟

最近读了武志红的《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刚看到书名,以为是一本思想消极的书,翻阅后才发现,很多讲到的情况我也有发生过,也了解了自己怎样给自己做心理调节。

很多人会嫌弃自己身上的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比如见了别人会脸红,比如不善于与人沟通,或者有鼻炎,觉得自己总在别人面前擦鼻涕是很不礼貌的事……

在本书中武老师讲到:越控制越失序,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压制起来。

当亲人去世时,以前的心理结构会被彻底打破,我们惧怕,所以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觉得自己身上的某一个“症状”很“不好”。这个不好大多是为了面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在别人面前显得不礼貌,但这也要分情况,根据个人理解不同而不同,我就觉得书中的例子很正常,也很贴切。

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女孩有“脸红症”,与男人交谈时就会很红,她觉得这样很不礼貌,就极力压制自己,告诉自己“下次我一定不能脸红”,但潜意识是接收不到否定词的,所以潜意识就会把这句话变成“下次我一定要脸红”,然后下次就对所有的男生都会脸红。

那当我们出现这种情况时该怎么调节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信任的人做沟通,把自己恐惧的事情告诉他,再由这个人慢慢的引导说出最初种下这个“种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再从这个种子中入手,最后把自己调节好。

这种类似的事情也在我身上发生过。

我是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责任心比较强,如果有一位学生作业没有达到我的标准,就认为“教不严,师之惰”。

在本期开学以来,我发现班上有一位学生经常不交作业,有时还买零食、玩具等让其他同学代做。我感到问题严重,就联系家长来校商议。谁知这名学生很怕家长,见老师要向家长“告”他的状,就躲在外面很晚才回家。家长为此还有些怨恨。我则有些着急,要求家长每天接送孩子,并且每天监督孩子把作业做完。家长认为我是推卸责任,没有能力管他们的孩子。我听了又气又急又无奈。

从内心来说,我对这件事的发生与结果感到有些惶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在反思的同时,也把事情告诉了资深的前辈。她帮着我做自我分析:自己是否应该改变认知方式,接纳各种“不完美”的学生;孩子的作业是不是因为太枯燥,所以才不愿意去做,是不是应该适当的变通一下作业的形式,让其更有趣味性;和家长的沟通是不是应该以倾听、交流、商量的对话,来争取家长的配合。

于是,我就这样试着做了做。发现种子的源头找到了,并顺势而为,自己才会真正快乐起来!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