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100字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是一部由大岛渚执导,黑泽明 / 大岛渚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精选点评:
●大岛渚像个小弟弟一样在真诚地向自己的兄长黑泽求教。言谈举止之间都是崇敬。大岛渚导演的长相和气质和他电影的气质好不搭。有这种反差却更迷人
●黑泽明特质: 清醒–拍片效率高,解决问题快,不含糊。知道要什么效果,知道应该丢弃哪条镜头。 善思考–导致拥有余力进行创造性解决问题——多机位摄影消除演员的自我意识。 松弛–能看得到美景,而不是只专注的盯着眼前的要拍的几个景忽略了自然呈现的美。 坚持–乏味的写作是第二天性,每天坚持写。 积累–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经典文学,最喜欢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读了无数遍。 无论是阅读还是亲身体验,脑子里有的东西才可能去创造。不能无中生有。 乐观–一步一步爬山,不要老望山顶不然会泄气。 解答怎么出好电影–没有外力干涉才会有真正发自内心表达的好电影。
●黑泽明对年轻导演的一段话真是让人受益良多。
●“要有一次写一个词的耐心。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后十分钟我要反复看。另外大岛渚在黑泽明面前紧张得像个小学生
●大岛渚谈的比宫崎骏好多了
●大岛诸与黑泽明的对话,届时黑泽明已经完成了最后一部电影《一代鲜师》的创作,32部电影,诠释了老头的一生。纪录片对谈轻松、活泼,一些思考很能启发人。摘录几句:电影和音乐都是涉及时间的艺术形式……我发现日本电影非常平淡……创作方没有控制权,就别指望有什么好的成果……怪不得日本电影业没有长进。
●《七武士》的花絮。In a long dialogue, Nagisa Oshima interviews Akira Kurosawa, leading him to share his thoughts about filmmaking, his life and works, and numerous anecdotes relating to his films and his various film activities.
●我只是做自己而已
●我就是只拍我想拍的
●那个年代电影人的学习态度真的值得不断反复去学习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一):可愛的老人
原打算草草看了了事,結果發現這是電影愛好者入門必看的採訪。
看了黑澤明很大一部份電影了,開始崇拜他的小人物故事的史詩氣質,然後挑刺他類同伯格曼的說教,最後發現自己是個無知毛頭小子,敬仰他的勤奮、親切和本真。最近,對羅生門有了更深的認識,剖析了自己,徹底坦誠后,才知道羅生門寓言了一個多麼真實的劣根性。還有他的歷史劇七武士和影武者,以及堪稱完美的現代劇懶漢睡夫。
聽他一席話,深受感動啓發。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他說,一支筆,一個本子,先從劇本開始,要多讀書,要如巴爾紮克所說耐得住一次只能寫出一個詞。是呀,不要怨天尤人,先做好能做好的吧。年輕人,踏踏實實吧。
聽著他說話,我想起來我的外公。老人們說的話還是多聽聽好。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二):黑泽明-菊与刀
今天把黑泽明的一段映象观看完毕。其实觉得他不仅是做到一个在战乱时代生存的导演的最起码的对国家的,对人民生活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他对整个电影界,对关心他的电影的人们还是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年轻时代的他,也与当年许多年轻人一样地朝气蓬勃,但可贵的是,那时的他比别人多了一份勇敢,多了一份创新精神。他的第一部片子就是以柔道开始的。那时的他还是年少轻狂的,对长辈的教条不是盲目遵守着,而是试图突破。与长辈吵架便会逃进水池之类的。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早期创作的电影,而是后期创作的电影。黑泽明后期创作的电影里他将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包括开始描绘精神病人的状态之类的,还有“梦”中那颗饱受战火洗礼而历经沧桑的心,一个又一个的梦,直至世界末日,有醒了过来,去迎接美好的朝阳。最后的一部影片,叫做“未休矣”,讲的是一个大学教授虽已退休,但还是未失去对生活渴望的故事,虽然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离开了人世。去世之前,教授梦到了自己的小时候,和伙伴们愉快的在云端玩耍。伙伴们喊:“准备好了吗?”他躲在草丛中喊:“还没有呢。”这也解释了前面一些未加解释的原因,作为影片的线索,使人有种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这部片子之后黑泽明便退出了导演这一重职。
我想藤子.f.不二雄也许也是这样子渡过晚年的吧,艺术地创作,艺术地把自己的生命,生活的轨迹寓于作品之中,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把全部的爱与汗水倾注于此——也许此乃艺之真谛也。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黑泽明对于形象的体悟。也许是因为当时的日本是饱受战乱的吧,所以他才塑造了一个精神病人的形象,梵高。也许死真的不能让一切结束?他后悔了自己的决定,才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的老者形象吧。饱受世事磨砺的他,或许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吧。
总之用一个字概括黑泽明和他的电影,就是“深”。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三):筆記
1,黑澤明愛讀經典
《戰爭與和平》看了無數遍,陀氏的《白癡》
陀氏描述人際關係如此徹底
2,長焦特寫人物
3,多機位,去除演員在鏡頭前的個人特質
4,愛用故事版傳遞想法
5,拍戲時也會堅持寫劇本,「每日最少寫一頁吧」
6,如果你想成為導演,那就去寫劇本,你只需要紙和筆。只有通過寫劇本,你才能知悉結構上的所有細節、電影的本質。
沒錯,寫劇本是個苦活。對巴爾扎克來說,最基本和必須的是要耐得住一次只能寫一個詞的枯燥,是當一個作家的首要條件。
「巴爾扎克流暢的寫下第一稿,再去大量修改。」
最基本的,是要有一次寫一個詞的耐心,直到達到所需的長度。
一旦你習慣了,寫起來就會毫無困難。
成瀨的小旅館里有筆和紙,我們談話時,他會時不時寫些東西...隨後那會成為很好的劇本。
“給我看看你寫的什麼。“ “沒什麼,那些個角色就在房間裡做些事情。”
乏味的寫作工作必須成為你的第二天性。
如果你坐下來靜靜地寫一天,至少能寫2-3頁,即使這挺費勁。如果你堅持下來,最終能寫出上百頁。
現在的年輕人不知道這個竅門,他們一開始就想立即寫完。
你去爬山就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別去看頂峰,而是專注于在爬的路,一步一個腳印耐心攀爬,如果你不斷看山頂,就會洩氣。
我認為寫作與此類似,你要逐漸習慣于去寫作,必須努力學著去尊重他,不是當成苦差,而是當成習慣。
但大多數人傾向于中途放棄。
「只要放棄一次,你就完蛋了。」
「無論如何要寫到最後,直到取得了某種成果。」
「永不放棄,即使中途遇到困難。」
7,今天的學生不閱讀。
要廣泛的閱讀俄羅斯文學。
要是沒有豐富的儲備,你就無法創造。
「創作來源於記憶。」記憶是你的創造之源。
你不可能無中生有,無論是你的親身經歷,還是來源于閱讀,你腦子裡要有東西,才有可能去創造。
閱讀面廣很重要,當下的小說不錯,但也應該閱讀經典。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四):黑泽明大师如是说
我常这样告诉剧组的人,纵使你认为自己太忙没时间写,一天还是能写一页的,以这个速度,一年就有365页,如果您有决心,就能做到。
因此,当您处理文学巨著时,你会获得一些惊人的发现,我喜欢《战争与和平》,并读了它无数次,但每次都能找到些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我每次读它时,都能被吸引,在一篇杰作中,一句简单的话可能也文采飞扬,而你读过多次却都没注意到,它内涵隽永。
首先,日本的电影制作人要对自己的工作有信心,并要敢于维护他们的权利,……,他们应制作自己真正关心的影片,约翰吉特勒对我这样说过,我之前可能提过,曾有那么一段时间,日本孕育出一大串的大导演和辉煌巨制,这一景象在其他地方从未有过,他想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又是什么使它成为可能,他说想就这方面采访我,我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是,摄影厂对导演放任自流,当时没有制片人这一说,摄影厂让导演拍他们想拍的电影,并不横加干涉,就是这样。
所以,简单来说,那是之所以孕育了那么多伟大的导演,是因为摄影厂让他们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电影,因此每部电影都拍的精益求精。这是拍电影最简单的方法,但很少有人愿意用,重要的是让导演拍他们真正想拍的片子。比如,我儿子曾讲,我接下来该拍得更大众化些,大众喜欢的就会是大片。我说,像你那样讲,我压根就拍不了电影。说实话,我只能拍我想拍的电影。真是无可救药。出于这些因素,我拍了《七武士》和《用心棒》这样的影片,我只是碰巧拍出了大众喜欢的电影,你不可能仅因不幸被如此要求了,就拍出了这样的影片。
对那些常来敲我门渴望当导演的人,我最想强调的是,今天拍部电影要花很多钱,而成为导演也是困难的,你必须学习并经历各种事,才能成为导演,这不是那么容易就实现的,但如果你真想拍电影,那就去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只有通过写剧本,你才能够知悉电影结构上的细节和电影的本质。这就是我要告诉他们的。但他们还是不会去写,他们发现写作太苦了。没错,写剧本是个苦活,然而…巴尔扎克说过对作家(包括小说家)来说,最基本和必需的,就是要耐得住一次只能写一个词的枯燥,那是当任何作家的首要条件。……一旦你习惯了,写起来就会毫无困难。写剧本,你只需要纸和铅笔。……乏味的写作工作,必须成为你的第二天性。如果你坐下来静静地写一天,至少能写2到3页,即使这挺费劲,如果坚持下去,最终就能写出上百页。我想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这个窍门,他们一开始就想立即写完。你去爬山时,被告知的第一件事,就是别去看顶峰,而要专注于在爬的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耐心攀登。如果你不断看山顶,就会泄气。我认为写作与此类似,你要逐渐习惯于去写作,必须努力学着去尊重它,不是当成苦差,而是养成习惯,但大多数人倾向于中途放弃。我告诉我的副导演们,只要放弃一次,就全完了,因为这成了习惯,一遇困难他们就会放弃,我告诉他们无论如何要写到最后,直到取得了某种成果。我说,永不放弃,即使中途变得困难。但当事情变艰难时,他们放弃了。此外,今天的年轻人不读书,我不认为他们中有人广泛阅读过俄罗斯文学。重要的是,他们至少要读些书。要是没有丰富的储备,你就无法去创造。所以我常说,创造源于记忆,记忆是你的创造之源,你不可能无中生有,无论它是来自阅读,还是来自你自己的亲身体验,你脑子里有东西,才可能去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面广很重要。当下的小说也不错,但我认为人们也该读读经典。因此,如果建立一所电影学校,强调阅读应是重要的。
《黑泽明的电影人生》影评(五):黑泽明的电影人生
一、源远流长的访谈形式
这次访谈是大岛渚对话黑泽明,采用的仍然是古希腊对话式的方式,让大师黑泽明从他的从影之路说起,一直到结尾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对下代电影人的希望。
这种对话式方式,孔子常用,柏拉图也常用,直到今天仍然散发着魅力。在电影史上,最有名的对话发生于特吕弗与希区柯克身上。那时特吕弗还未成名,而希区柯克也不知自己是电影“作者”。在这次长达六小时的访谈中,涉及电影许多方面,更是直接提出电影的“作者论”。
但对导演的重视和研究,并不只是法国新浪潮时期才出现的。在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便有了导演研究,当时也采用了这种直接访谈的形式。只是当时编剧的地位也很高,明星也大放光彩,一时理不清谁才是“作者“。
二、回到访谈
这部纪录片形式简单,仅是两人对坐谈话,但也可见出视听语言的讲究之处。
画面左侧是大岛渚,他着西装打领带以示对前辈的尊重。在影片的前半段,机位架于右下方,将黑泽明作为画面的主体,而左侧的大岛渚则是陪体。尽管如此,但镜头并非毫无变化,而是充满了运动。定镜头下,时而推镜头改变远景为特写,拍摄大岛渚的讲话,但更多的时候,当黑泽明在讲述从前往事流露真情,表述对审查机构的痛恨时,会将特写更加放大,令观众与之共情。影片后半段改变机位为左下侧,镜头语言逻辑仍然延续前半段。
三、黑泽明的从影之路
大岛渚对黑泽明的访谈可分为三部分:从影之路、创作理念以及寄语。
黑泽明生于1910年,那时电影并非艺术,但他对美术颇有兴趣,家中父亲也开明,很早带他们看电影。哥哥去世后,他开始担起赚钱大任,去摄影厂面试后,进入做副导演,升入导演一职,也只用了三年时间而已。
黑泽明一生电影创作,可分为四个时期:青春浪漫期,代表作是《姿三四郎》,这时候电影中价值观鲜明,正如朝阳升起般一切都冉冉升起;第二个时期是“精英与庸众对立”,代表作有《罗生门》《七武士》《生之欲》,《罗生门》他改编芥川龙之介的两则小说《罗生门》和《在竹林》,理性的探讨了真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这部作品不仅仅在叙事上别出心裁,精致的场面调度和对自然的摄影,使他在戛纳电影节一战成名,成为享誉全球的导演。其后的《七武士》回归到武士题材,但阶级的不可逾越与对立是无法调和的,济世者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在《生之欲》中,同样也是一个公务员想在临终前做实事,但深为官僚体制所累,在他的这部电影里充斥的批判性,也可以在这部纪录片里找到渊源吧:“审查机构就是一群恶狗”“让我们等了五个小时,一杯茶都没给我们”“他们就是想要展示他们的权利”。黑泽明的第三个时期,便是改编名著时期,虽然之前也有改编之作,但《乱》《蜘蛛巢城》相继出现,还是将他们归类为改编时期。他擅长改编气势恢宏之作,就像他本人一生所拍摄的影片那样,关注人性等普世性问题,因此就像莎士比亚本人的作品,表面上戏剧性冲突编织下表现的是人类的贪婪、残暴、野心、自私等等人性问题。最后一个时期的电影,黑泽明经历过人生波折,曾经尝试自杀失败,他开始回归至潜意识,放弃具有强烈矛盾冲突的叙事,《梦》里的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风格展露出大师意识流动的梦境。《袅袅夕阳情》作为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在纪录片中提及过的电影,没成想会成为他的遗作。
四、对青年人的寄语
中国有句古语“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岛渚询问黑泽明对当前电影和下一代年轻人有何建议。黑泽明仍然怀念那个他们可以随心所欲拍摄的年代,没有审查没有商业性强调。同时,没有束缚不代表没有动力,事实上他称自己每日会写一页剧本,即使每天很忙,也会坚持写一页,虽然很少,但365日后就会有365页剧本。而很多人急于求成,好高骛远,这是年轻人的通病,无论是在发生访谈时的1993年,还是在观看这部影片的2020年,都存在这种问题。青年人总是想当然的羡慕他人的成就,却忽略这背后的努力,每日的不懈坚持,以及刻苦方才得来的才华。
我想,这正是这部访谈的意义所在,拒绝沉默,老人之言语总是经验集大成者,对于高校中接受过理论的人而言,急需的就是去实践,亦步亦趋地踏出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