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战争与和平》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 2020-03-13 06:19:41  热度: 284℃ 

点击全文阅读

《战争与和平》是一本由[俄] 列夫·托尔斯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9.90元,页数:201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和平》精选点评:

●第一本大部头,做了阅读计划,提前完成了

●托尔斯泰不愧是俄国大文豪。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读战争与和平了,但好像从来没有超过第一章。这几周来断断续续读这本书,读完之后真的觉得太棒了。要是没记错应该是从第三部开始,作者以一个画外音阐述了自己对于战争、历史、时代关系等等事物的理解。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不仅有着高超的技艺,更是因为他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善良正直,悲天悯人,渴望make a difference。托尔斯泰不愧是照亮了俄罗斯的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推荐版本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12760/

●读书真的是讲求缘分的。犹记十月初,看书状态不佳,连杀多日书头,全无进展,直至拿起托翁此书,瞬间入巷,颓势尽扫。开篇宴会场面即感惊艳无比,衣香鬓影,唇舌斗巧,细微的闪转腾挪之间,人物立活,让人不由想起李安《色戒》中开局的麻将戏。世人多爱托翁的大手笔,大场面,我却独钟情于这等细微处,最见人心,最具活力。洋洋洒洒的战争场面中,就数吐槽历史学家的段落最好玩。

●经典名著! 不仅仅是小说,不仅仅是历史,对历史、战争、哲学、政治等都有独特的见解,同时又是一部吸引人的小说。

●读草婴版的,流畅很多

●太长了orz,对战争的描写很牛逼,人物关系和情感把握得也很到位,对历史有独特的见解,太厉害了!

●深厚的爱与充盈的诗意。

●草草的翻了一遍,最深刻的印象是托尔斯泰的战争史观,战争不是领袖的战争,不是将军的战争,战争是有野心家发动,千千万万个有血有肉的人被迫卷入战争后顺从民众意愿的战争。

●花九个小时观毕苏联版战争与和平电影后决定看看这部皇皇巨著,花了不到36小时。主要围绕拿破仑东征俄国写就俄罗斯那个时代的群像,由1805年左右开篇至1812卫国战争到高潮,最后以几位主要角色战后年代的故事到小尼古拉的萌动做结,之后又附上了托尔斯泰的总结。托翁于其中对战争实境的描写与看法着实颇具意味:远非纸上谈兵的排兵布阵,似三国般的锦囊妙计、一骑无双,而是全军意志与士气的拼搏,统帅不再是运筹帷幄而是提线木偶,能做的应是顺势而为。托翁在最后狂塞私货,不拘现在所强加上的小说形式,说理总结自己对1812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的思考。他否定古旧的英雄史观(对拿破仑多面批判),表达对当时历史家的不满,认为历史学的方向在于弄清规律而非原因,因为根源是无法被认清的,只会追溯到人的自由意志与必然规律的矛盾。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一):那些位居名著榜首不断被提起却一直没看过的书

初中时候就一直位列国外名著榜首,一直没有翻过。这两年心不那么浮躁了才敢翻这么大部头的,国庆准备出去玩,想着路途远,酒店不一定好睡,所以买了一套。九月初开始启动,有时候午休间隙匆匆看几页,两个月零20天结束,四部今天看完合上记得住的情节和人物还是只有少部分,看的时候遇到感觉有趣有感触的地方会用笔标注,老爷子有朴实的幽默,但读到战争情节和对历史感悟部分感觉还是看不下去,很熬人,期间数次感觉艰难竟然没想过放弃,也挺较劲的哈哈。先看过一遍,没准几年后会再翻。正在经历人生以来最严重的颈椎病,不知道是不是跟看这个有关系,要休息一阵子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二):浮光掠影

2019年11月22日11:27:18

从10月14日拿到这部书,直到11月21日读完,历时7周的时间。作者写了6年,四卷大部头,近1800页。这是我人生读过的最长的一部名著小说了

1. 草樱的翻译是极好的

2. 最后的几章关于哲学的论述,直接略过

3. 浮光掠影的读过,只能说咂摸一些味道,从原著到译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真正能够领会的恐怕百分不及一;

4. 安德烈是众人口中的男一号,我觉得是个不负责任的渣男,自己不敢爱,还把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

5. 安德烈的人物形象感觉也比较虚幻,感觉像是作者投入到了历史大背景中的一架无人机,他只是来看看的。

6. 皮埃尔是个德不配位的私生子,上流社会的这一切本不属于他,挥霍殆尽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7. 海伦的形象不够丰富,她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成为放荡和色欲的化身。怎么可能没有丝毫的忏悔和善良?

8. 娜塔莎,从前到后的变化很精彩

9. 玛利亚,从前到后的一直不变也很精彩

10. 尼古拉,喜剧的结局

11. 库图佐夫,作者心中的军神,可以理解为孔明一般的存在;

12. 拿破仑,作者描述为一个狂妄的自大狂;

13. 多年以后,可能就只能记得这些名字了吧,品味一下俄国作品的味道,也算开拓了视野

14. 其他的:巴黎是十九世纪的欧洲政治、文化中心,这毫无疑问。

15. 这部书建议女儿15岁以后在读,也不妨上大学的时候在读。需要有拿破仑时期的欧洲历史知识做基础才可能勉强了解书在说什么。

16. 没什么用,只是往人生的画布上填两笔异域的色彩罢了。两百年前的事情,很难在激起多少内心的波澜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三):托尔斯泰精心呵护的皮埃尔和娜塔莎

托尔斯泰讲述了一段拿破仑两场对俄战争期间几对俄国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天真活泼的姑娘娜塔莎与鳏年轻夫安德烈公爵陷入热恋,被花花公子勾引后私奔未遂,安德烈在战争中重伤后得到了娜塔莎的悉心照料原谅了娜塔莎,作为双方共同朋友的皮埃尔对娜塔莎始终抱着真挚而朦胧的爱情,为了安德烈的幸福一直默默的在两位朋友间斡旋。

作为克里米亚战争的亲历者,托尔斯泰对战争的理解格外深刻,在故事里,战争的荒谬、残忍和滑稽贯穿始终,贵族对战争荣耀的虚伪追求,年轻沙皇对战争残酷的无知,权贵对战争利益的无耻争夺和战争真正参与者—平民的无助相互交错,从这个角度看,战争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参与角色的变化。

皮埃尔是一个内心单纯但毫无社交历练的年轻人,就像初次出现在安娜舞会时一样,就像一个小孩闯进了大人的世界,自始至终进行本色演出,被海伦勾引的婚姻和冲动的决斗、虚伪的共济会、莽撞的农场改革和求死未遂的战争和囚徒体验、对娜塔莎的朦胧的友情与爱情,令人揪心、惋惜、鄙视和欣慰。托尔斯泰刻意刻画了这个成人世界人人都试图摆脱但又羡慕的形象,活的这么残忍(被残忍的意思,一时想不到更贴切的词)但又活的这么洒脱。

娜塔莎就是女性版的皮埃尔,天真活泼,皮埃尔像头小熊突然闯进了成人世界,娜塔莎则更像是一个热情的参与成人世界过家家的小女孩,傻傻分不清哪个是真的白马王子。作为女性,在贵族圈里的失足会带来灭顶之灾,也让娜塔莎更快的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活的也没有皮埃尔那么像一张白纸。

安德烈代表的更像托尔斯泰对俄国的理想,正直、能干、富有、爱惜名誉但又忠实与内心的真实感情,对贵族生活和婚姻及其反感,参与战争并清醒的认识到战争的无耻与残忍,在国家需要的事后勇于承担责任,尝试、热情的拥抱生活但也屈从于现实,安德烈是个悲剧,托尔斯泰可能也是在表达对沙皇俄国的无奈。

故事里还描述了一个可怜的贵族姑娘索尼娅,寄居于舅舅家里,深爱表兄但最终要为表兄的贵族婚姻祝福并生活在一起,我猜测不出托尔斯泰非常残忍的塑造了这样一个角色的真实用意,很红楼梦。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四):艺术娴熟

①诉诸场景。读过木心就知道他那句著名的断语:《战争与和平》里的人物是为了场面存在的。托尔斯泰的三部曲里,《战争与和平》中人物与场面的粘稠度最高,《复活》最低(因而也最接近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粘稠度何解?举一个例子,第四卷里,法军溃逃,乱军中被法国人俘虏的普拉东将死,在这一节开头,首先是一大段的镜头摇扫,写溃军过后,荒狗食人,遍地尸骸,然后过不多久,定点在普拉东和皮埃尔身上聚焦,这也是典型的“方向感+画面感”的场面写法。: “昨晚在宿营地,皮埃尔在熄灭的篝火旁觉得很冷,就站起来转移到附近烧得较旺的篝火旁。在那堆篝火旁,普拉东头上裹着军大衣,就像牧师裹着法衣那样,坐在那里,正用他那流畅悦耳但是虚弱有病的声音给士兵们讲皮埃尔熟悉的一个故事。时间已过午夜。这是普拉东通常退了烧精神特别好的时候。皮埃尔走到篝火旁,听见普拉东虚弱有病的声音,看见他那被火光照红的可怜的脸,心里感到一阵刺痛。他怕流露自己对这个人的怜悯,想走开,但没有别的篝火可以取暖。皮埃尔竭力不看普拉东,在篝火旁坐下。“你身体怎么样?”他问。“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就诉苦,上帝就不会赐给我们死了。”普拉东说,立刻又继续讲他的故事。” ②诉诸人物。托尔斯泰有可能曾经是阿纳托里和陶洛霍夫,是尼古拉,是安德烈,是皮埃尔(加入共进会那一段描写,写如何把戒指从肥胖的手指取下一段,非常cult,像不像《巨人传》里的庞大固埃?),晚年极有可能活成老保尔康斯基公爵(《孤星血泪》里的郝薇香夫人?)的样子——每一个男性人物都能在托尔斯泰身上找到光影的流转与停驻。换言之,书里的每个男人都是部分的托尔斯泰。可是女人们不是,她们都被高度提纯了。娜塔莎完全是臆想的(所以阿纳托里引诱娜塔莎私奔一节就显得格外好),海伦身上泛着《荷马史诗》的光泽,玛利雅公爵小姐身上的气质很难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流露…… ③诉诸刻薄。托尔斯泰有多刻薄?且不说书里老父亲对丑陋女儿百般无情的嘲讽与刁难(《西游记》里也有类似动人的细节),也不说书里精妙的有关英国人、德国人的叙述,举一个别尔格和薇拉的例子: “别尔格怀着胜过妇道人家的优越感微微一笑,他认为他那可爱的妻子毕竟是个妇道人家,不可能懂得男人的长处,不知道什么叫男子汉大丈夫,就不再说什么。薇拉也怀着她的优越感微微一笑,认为自己超过丈夫,丈夫虽然和蔼可亲,但毕竟也像一切男人那样对生活的理解是错误的。别尔格拿自己的妻子来衡量,认为女人都是软弱和愚蠢的。薇拉从自己的丈夫推论,认为男人都自以为聪明,其实什么也不懂,而且自命不凡,自私自利。” ④诉诸历史。托尔斯泰在这本书里还原了亚理斯多德的《诗学》传统。事实上,从雨果(《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一直到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大家都在探讨历史。可是托尔斯泰的讨论,老实说我更乐于把它看作等同是麦尔维尔《白鲸》里关于捕鲸业的叙述——它们都属于阅读的“前理解”,不可以被省略、忽视与跳过。这就是托尔斯泰伟大的地方。事实上,在这些叙述里,常常能找到精妙的地方,比如第四卷里: “戏收场了,最后一个角色演完了,演员奉命卸装,洗去粉墨,他再也没有用处了。” ⑤诉诸比较文学。上一条那句话其实也在本国文学里出现,比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里: “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 现当代文学里不乏名篇名作。类似《战争与和平》(莫斯科、彼得堡)结构的,有老舍的《四世同堂》(北京),林语堂《京华烟云》(北京),陈忠实《白鹿原》(西京)和金宇澄的《繁花》(上海)。可是没有一部,称得上和托尔斯泰对位的。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繁花》,里面横扫一切的革命浪漫主义带来的荒芜感,比《静静的顿河》好。 ⑥诉诸荷马式比喻。《战争与和平》写作上采用了很多技法。比如开头安娜•舍勒的聚会与结尾罗斯托夫家的家庭聚会是对称的(读完三部曲就能清晰地发现,《战》的天穹逐层下降到《安》的拱顶,《复》之屋檐)。但是最令我狂喜的是小说里出现的“荷马式比喻”。举卷四“莫斯科大火”一例: “当时,莫斯科已是一座空城。城里还有一些人,还有五十分之一的居民,但它已是一座空城。这是座空城,好像一个被蜂王遗弃的废蜂窝。” “养蜂人打开蜂房下面的板壁,向里面窥视。再没有原来那些挂在底板上相互抓着腿、不断发出嗡嗡的酿蜜声、因劳动而疲劳的身子光泽的黑蜂,有的只是在蜂房底板和墙壁上随便乱爬的萎靡不振的蜜蜂。再没有被蜂翼打扫得干干净净、上面涂胶的底板,只剩下狼藉的蜂蜡、蜂粪、几乎不能动弹的半死蜜蜂和尚未扫除的死蜂。”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五):充满哲理的history之书

细数来,已经读过的大部头名著,好像只有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那是一部讲爱情观、婚姻观的“小”书。相比而言,《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反应更多社会现象的“大”书,涵盖了生活杂事、精神风貌、宗教观、历史观、战争等范畴,讨论了更大而深刻的问题。

书的第一、二卷以1805年的三皇之战(奥斯特里茨战役)为基本面,描写了贵族的生活圈和精神风貌,重点的转折有:皮埃尔继承遗产后、贵族圈对他态度的转变,皮埃尔不断对人生目的的探索和追求,安德烈死而复生后转变为消极的人生态度。下半部的第三、四卷主要围绕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刻画了不同社会群体在战乱中的作为,经过战争洗礼的年轻人各自的成长。其中,加入了大段托尔斯泰的个人历史观,这是很有意思的,托尔斯泰作为文学家,在描述历史时采用了类比力学的方法和辩证思想,而且所占篇幅不短,非常新奇。

在读托尔斯泰对自由选择和必然的辩证过程时,我几乎要被绕晕了,但结论我是基本认同的。我们所以为的主观选择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一个人在做足以影响重大历史的决策时的推动力量对他当时的决策几乎是决定性的,即使重来一次,(几乎可以断定)他也会同样的选择。从这点上,历史的浪潮和发展并不由某个人而改变,不管这个人是拿破仑还是希勒特。之所以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是因为历史把苹果交给了牛顿。但是我不认同托尔斯泰把拿破仑刻画为一个仅仅不断碰巧赶上历史偶然的跳梁小丑式的人物,他能够在那个时代脱颖而出,抓住历史的机遇一统欧洲,必有其过人之处。就像茨威格所写的平庸之辈总会颤抖着将抛来的天命撒手奉还,无法跻身于恒星之列。

皮埃尔式的人物,是讨人喜欢的。他善良、真诚、有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对信仰和人生目的孜孜不倦地追求,但又软弱、缺乏毅力。在华西里公爵为主流的那个环境中,皮埃尔让人感受到特别珍贵的真诚之光。在对战争的残酷体验中和做俘虏的贫乏生活中,皮埃尔遇到了人生导师普拉东,他从普拉东质朴的生活作风和对上帝诚挚的信仰中得到了启发和平静,顿悟人生是没有目的的(托翁也认为历史是没有目的的),幸福在于各种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同时拥有选择的自由。此后皮埃尔变得更加仁慈、宽厚和包容,成为了大家都喜欢的一个人。其实我也经常思考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一直没有结果。皮埃尔的思考结果也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书中的男性角色居多,以华西里公爵为主流,有罗斯托夫公爵、保里斯、比利平、阿纳托里等,他们洋洋自得地活在自己的身份地位中,风流倜傥,肤浅阻挡不了他们的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但他们没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立场,经常都不知道自己在谈些什么。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安德烈公爵,他有良好的出身、优秀的教育背景、英俊潇洒、冷静克制,渴望建功立业,但同时又骄傲自负。经历了一次死亡后,他觉得自己追求的功名都是过眼烟云,人生态度随之变得消极沮丧,只有娜塔莎这样热情洋溢的、极富生命力的女性才能拯救他。与娜塔萨的久别重逢和相伴,让他们的爱情有了新的升华,他们的生命因此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我对安德烈是偏爱的,他的死亡命运让我感到遗憾和伤心。如果说有什么安慰的话,可能是他的顿悟和接受死亡的从容吧。

娜塔莎就是热情的沙漠,感情极其充沛,又十分敏感很爱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打猎回来她在大叔家纵情的舞蹈,那时候的她是多么幸福,我也被她的情绪所感染。但年轻寂寞的心在受到诱惑和欺骗后,又伤得那么纯粹,不断去教堂祈祷安抚了她的灵魂。与安德烈的重逢也让她有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找回失去的爱。如果安德烈没有死,他们该是多么完美的结合!但托翁是更偏爱皮埃尔的吧,皮埃尔的身上能够找到一部分底层人民的精神,他对底层人民也更加怜惜,所以娜塔莎最终嫁给了皮埃尔。

有很多喜欢的段落,比如娜塔莎在大叔家的生命之舞,皮埃尔和安德烈在博古恰罗沃村关于幸福的讨论,安德烈在橡树林里的感悟,安德烈与娜塔莎的久别重逢,普拉东向皮埃尔传递生活哲理,托尔斯泰历史观的论述。书中也有很多是我无法理解的,比如经常热泪盈眶,比如普拉东和玛丽亚公爵小姐对上帝的忠诚,皮埃尔最终遵从了上帝的信仰,安德烈临死之际也迈向了宗教推崇的平和的精神世界。比如混乱的战争场面也是跟我以前接受的战争场景不同,不过托翁有依据说这就是战争的真实面目。

百科全书式的描写,饱含哲理,思想熠熠生辉,《战争与和平》值得5分。后续的计划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马拉卡佐夫兄弟》和安德列·别雷的《彼得堡》。

If the world could write by itself, it would write like Tolstoy.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