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3-09 11:05:49  热度: 292℃ 

点击全文阅读

《治史三书》是一本由严耕望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治史三书》精选点评:

●严老师真的活的很澄澈,能在各种机会选择来临时始终不忘学术,清楚自己的长短,明白自己的志向。不自矜自谦,说话平实中肯,娓娓道来,就像一位长辈亲切地当着你的面回忆过往并以自己平生所获指引你,真实可感,无丝毫说教意味,让人在温和的文字中体会到一位纯净学术人的追求,感受到老一辈学人的精神风貌,各异性情和史学侧重。

●回忆穆师二篇读来泪目

●粗略的读了一遍,因为不是历史专业出身,目前还没有多大感触,等到研究生读了历史后再看一遍,希望会有深刻感触。

●闻喜路静安区图书馆借阅

●刚入历史系读书,历史理论与方法老师推荐,写得非常厉害,几次热泪盈眶,真的是入门必读并且要一读再读(ಥ_ಥ)

●前两次皆欲通读未尽,知其再版,于是欣然命之,未酉之际先后数日读毕。窃妙之三:一曰言传身教,知至行成。二曰措辞真切,拳拳感人。三曰统贯穿终始,浑然严整,严氏为中下人说法,颇能引起后学之借鉴,当是常读常新之作。具体而言,研究兴趣和规划、专精与通博之抉择,由是知而切之矣。

●兼考证实例、义理、近代学人行迹于一书。想读严老师的更多作品。

●朴实,朴实,朴实。

●“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方法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

●并没有之前想象得好。但是有些原则性的问题讲得还是很清楚的,这本书基本上把治史的方法都抖搂出来了,也有举例子做参考,更重要的是如何实际操作。

《治史三书》读后感(一):严耕望的史学

敬佩。既是研究史学的引导,又是严耕望那个时代的学术人物简述。各人的治学方法固然不同,严则把学术贯穿了人生,一心从事。这也正是其不朽作品得以问世的原因吧。在我看来似乎是很难达到的,甚至有些对学术的偏执。不敢妄言,日后再加论断。 严怀念钱穆、余怀念严读来真实感人,实在是对那个时代心向往之。对钱穆的兴趣越发浓厚了,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向严先生致敬

严耕望先生著,25万字,3节,340页

这并不是一本书,而是三本,所谓“三书”,是指把三本书合成一本的意思。

这三本书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钱穆宾四先生与我》。这三本书是作者总结的求史问学历程与治史经验和方法,用来指导后世学人以治史门路。

书写的非常细致,读起来就好像严先生站在读者对面,非常耐心细致教给读者: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治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治史的规律是什么?学者应该如何写论文?论文的体例,论著标准,引用,注释都应该怎么写?进而不仅传道授业,而且解惑,对学者努力途径,生活修养等问题都有论述和建议。书的语言平实得可怕,没有多少花哨的用语,务求实用,娓娓道来之中,包含的是对后生的爱。

对于非史学研究者而言,抛却书中的史学方法,严先生对后世的爱,在这本书里俯拾皆是,而且这些内容,完全可以触类旁通用来指引我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在另一个面,这本书也能够指导读者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去阅读史书和选择史书。

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吧: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共勉。

《治史三书》读后感(三):初读治史三书的点滴体会

《治史三书》 严耕望著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18年增订本

虞云国先生在为《治史三书》作导论时称“这是一本金针度人的治学入门书”。在泛读完本书后,我认为它不仅是一本治学入门书,更是一本有关人生态度和充满大智慧的启迪书。

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主要以治史经验谈、治史答问和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三部分构成,前两部分谈治史经验,后一部分述人生际遇。其中治史经验谈更多的是对治史方面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讨论,治史答问更多的是对治史过程中的某些具体细节的回答,钱穆宾四先生与我则是对钱穆师对己在教授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影响及对先生的怀念。

初读严耕望先生《治史三书》后,有以下几点感悟:

1、 先生提出要做“面”的研究,而不是孤立的点的研究。对通史的掌握和对某一朝代的专精是治史治学的两种路径。在做断代研究时,也不应局限于此,应放大格局,将目标扩大,譬如研究某朝的政治制度,仅将该朝政治制度相关的史料和资料收集阅读是不够的,容易挂一漏万。历史是相互牵连的,不是孤立割断的点,政治制度的影响可能会渗透到经济、军事,甚至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民风民俗中。因此须相应扩大研究范围,正如先生作《唐代交通图考》的研究时,对于唐代的诗歌也有所涉及。此外,若对某一朝感兴趣,须对其前朝后朝都有所研究。这是一脉互通的道理。

2、 学史治史要以史为史,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在研究史学或做一门学问时,首先要注重真实性。不能因为自己偏向于某一观点,而对于不同或分歧的观点置之不理,这样容易没入歧路。同时尽可能使用第一手的原始史料也是确保真实性的方法之一。第二,注重实用性。学史治史虽属研究性的学问,但闭门造车亦或是盲目追赶学术潮流是不可取的,须沉潜下心来研究一些有实用的东西,若能对后世有影响固然好,但最基本的是不出错,不误人。

3、 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学问。在对研究问题或是论文题目的选择上,参照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要考虑自己的能力。不能看到好的问题只一味盲目的研究,同时也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但谨慎并不意味着缩手缩脚,要在合理结合自己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所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最终才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4、 除以上三点外,严耕望先生还罗列了许多治学的经验,如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淡泊名利,慎戒执着,持之以恒等等。但我想,对于先生来说,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治学,先生的坚持、宽广、定力都离不开先生内心对治史,对学术的热爱和那份赤子之心。书中先生提到:成为一个坚强纯净的“学术人”。先生如此想也是如此做的。读《治史三书》时先生的一言一语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一份对学术的纯粹和热爱,这也正是先生“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的写照。

5、 读《治史三书》,先生提出的一些治学方法经验其实也是其生活、修养的映照。先生曾说:“学问是由心力和时光交织而成,缺一不可,但一个人的精神、心力是有限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故须将有限的精神心力全都放在治学工作上,则始终有成。”从中反应出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认真和沉稳。在动乱浮躁的环境中先生如此,再反身看看自己,实是自愧不如。

最后,用马克思的一句话予以总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治史三书》读后感(四):治史三书

个人灵感:史学家的名字都有古怪,有不可确定之发音,是否代表历史解读各因人而异,有不可必然之情势。比如:陈寅恪(音鹊,或音克,难有定论),再如陈垣(音元,多被读作“还”),还有:顾颉刚,到底颉字当读“洁”还是“邪”,莫衷一是。

前序文: 12,严耕望: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正文: 9,我认为尧舜禅让只是部落酋长的选举制。儒家不了解当时实情,比照后代传子制看来,尧舜之事自是公天下的禅让,这是美化了尧舜故事。后来曹丕又把尧舜故事丑化了。 12,提壶灌顶。 13,振聋发聩。 14,“镇”。 19,耕望前辈也挠头,《天文志》、《律历志》着实可畏。 22,抱个题目找材料,当做完这个题目,其他的东西所得不多,久而久之,将会发现学问的潜力太薄弱,难以发展。照严师这种“笨”办法,反而会使你的治学潜力愈来愈强,当然这要在中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发觉一片通明,无往而不可。 53,李白:邯郸四十万,一日陷长平。云云。因为语言文字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读中国古书,在速度上,在了解深度上,究竟赶不上中国人读自己的书。 58,诚然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时间已不太充裕。

66,深入的辛苦工作能使人有高度兴致。

98,写作:不写作为文,根本就未完成研究功夫,学问也未成熟。

101,每天两小时。

102,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06,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109,健康太差,此志不遂。陈寅恪。

138,宋史是青年可大展拳脚的园地。

142,严耕望:我对于古今任何人物,只有钦佩,而无崇拜,只是对于杜翁近乎崇拜,是个例外。所以我常常说,一个人对于社会人群最具自发性影响力的要以文学家为第一,就基于此一感受而发。

156,唯物论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基本因素,政治与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我本来是非常同意这种看法的。但要像他们那样研究历史,实际上等于没有做工作。因为研究工作就是要找出新的结论,新的概念,既然结论概念都已有了,何须再要研究?

192,当时学术中心在北平,上海光华默默无名。黄永年回忆诚之(吕思勉)先生的文中说:胡适想请他到北京大学去,但吕先生拒绝了,理由是光华的文学院长钱子泉(基博)先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离开光华等于拆他的台,我不能这么做!

208,严耕望先读《三国志》,一学期读了三分之一,字典都翻破了。

215,中国疆域辽阔,交通建设尤为要务,故中山先生避总统之位,即以铁道建设为己任,其立意盖以交通建设为国家一切建设之基本也。

216,运河。李吉甫(音府):隋人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皮日休:共禹论功不较多。吾其鱼乎?

233,史料珍贵,收意外之喜。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资深教席钱基博荐钱穆至同校任教。

234,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辨康有为说之非。顾颉刚正主讲康说,穆此文不啻与之诤议,但颉刚既刊其文,且特荐至同校任教,此种胸怀,殊为难得,故穆常叹颉刚之胸襟,最不可及!

236,其时北平如一书海,书肆搜存古籍刊本、明清手稿极富,穆得暇,常至琉璃厂、隆福寺,访寻故籍,自谓为平生一大快事,学校薪金,除菜米外,尽耗于此。凡得五万余册,且不少秘笈,七七事变,无力迁藏,遂至散落!

240,《管锥》:金之与宋,犹如...,以武力则臣仆之,以文教则君师之。云云。此处:《国史大纲》:文化先进诸国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诸国逐次征服;同时文化后进诸国,虽逐次征服先进诸国,而亦逐次为先进诸国所同化。前世如商之灭夏,周之灭商,后世如北魏南牧,辽金侵宋,清之灭明,其结果影响皆可作如是观。

266,钱穆对严耕望说:大抵在学术上成就大的人都不是第一等天资,因为聪明人总无毅力与傻气。你的天资虽不高,但也不很低,正可求长进!

283,高明柔克,沉潜刚克。西门豹,董安于。《管锥》。

《治史三书》读后感(五):《治史经验谈》读书笔记

《治史经验谈》:

1. 原则性的基本方法

A. 专精+博通

. 断代研究,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短

C. 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做孤立“点”的研究;建立自己的研究重点,不要跟风抢进

D. 要看书,不要只抱个题目去翻材料

E. 看人人所能看得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

F. 慎作概括性结论

G. 注意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一味注意特殊现象

H. 概括叙述性证据&例证性证据

I. 注意时间性和空间性

2. 具体规律

A. 尽量少说否定语(不要说过于绝对的话)

. 不要忽略反面证据

C. 引用史料要结合上下文,切勿断章取义

D. 尽可能引用原始或接近原始史料,少用后期改编过的史料

E. 后期史料有反比前期史料为正确者,但须得另一更早期史料作证

F. 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

G. 不要轻易改字

3. 论题选择

A. 具体问题&抽象问题

多做具体问题,少做抽象问题

. 问题的实用性

研究问题的实用性

C. 大问题&小问题

青年时代做小问题,但要小题大做;

中年时代,要做大问题,并且要大题大作;

老年时代,应做大问题,但不得已可大题小做。

D. 自身能力&材料情况

选择论题,首先考虑自身能力状况(相关的知识基础),但并非自身具备一切相关知识后才动手,在研究过程中自我充电,“临时抱佛脚”也非常重要;其次要考虑材料问题(材料是否充足够用,以及自身能否有能力收集到)

E. 检查论著目录

选论题前,查目录类工具书,看相关论题有没有人做过,成果如何。小问题如果有人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成绩,可以选择换个题目;大问题的话可以换个方面或角度。

4. 论著标准

充实而有光辉:充实(材料丰富,论断平允,不发空论,论证逻辑缜密)

光辉(有见解,见人所不能见,言人所不能言或人所不敢言,但同时要兼顾到内容精简充实)

5. 论文体式

A. 常行体

适用:文章篇幅不长,论证简单

注意点:文章过长时多加小标题,多做小结论

. 纲目体

C. 纲目变体

D. 复合体

6. 引用材料与注释方式

A.引用材料方式

融化原料,转述表达

(注意点:能否透彻理解原文)

直接引用原文

(注意点:能否适当选择引用材料的长度,而不失原作者本意;

能否保证行文的流畅)

研究性论文,以引用原材料为主,自己转述为辅

通论性论文,以自己转述为主,以引用原材料为辅

. 注释方式

7. 论文撰写与改定

A. 待材料收集得很完备时再开始撰写,切忌找到一点材料,有了一点意见就抢急下笔

. 文章初稿写成之后一定要改

C. 文章改定,尽可能在未发表之前

8. 努力途径和工作要诀

A. 立志与计划

①有抱负(历史学者的社会责任感)

②能自信

③有计划

. 工作要诀

①勤奋(阅读、思考、抄录、写作、听授与讲授)

②恒心

③毅力

④勇气(有勇气做大问题,勇于设想,勇于立论)

⑤谨慎(小心求证)

⑥温和(客观)

⑦缓慢(工作慢慢做,不要赶时间;著作完成后,暂缓发表)

9. 生活、修养与治学的关系

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A. 健强身体、健康心理

. 一心力、惜时光

C. 淡名利、避权位

D. 坚定力、戒浮躁

E. 开阔胸襟

F. 慎戒执着

——2019.1.7 月曜日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