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麻吉》经典影评有感
《火爆麻吉》是一部由林诣彬执导,派瑞·申 / Jason Tobin / Shirley Anderson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火爆麻吉》精选点评:
●dope shit. but i dont get it. what what.
●overly dramatic yet so authentic...
●这你妈逼的狗屎片子里一个个中国人拍的像越南船民。
●very LA...
●2007年6月13日 安华桥 紧凑的情节和镜头 令人期待的亚裔电影力量
●叙事沉着工整,燥得踏实!
●better luck tomorrow
●总觉得男主蜜汁像赵又廷我总是出戏……我秋哥在这里面这么嫩这么好看导演你怎么舍得让他死啊!
●要写一篇影评
●我和细细面面相觑
《火爆麻吉》影评(一):Better Luck Tomorrow
我才曉得這個片子又叫做Better Luck Tomorrow,完全沒有明日好運的感覺嘛··
是突然想要看犯罪片才看到的,不太明白裏面的意思,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來亞洲人在美國混的。還真是不平等。裏面的主人公都張的哎··
我不推薦看的,,
《火爆麻吉》影评(二):Steve是。。。
teve的演员看上去很很很眼熟,舌尖效应,就在嘴边,没人提醒。
呃~Bingo!——他曾出现在那部同样低成本高看点的"Harold and Kumar Go to White Castle"中~~~
噢也,外显记忆提取有效!一记。
《火爆麻吉》影评(三):火爆那个麻吉
我不知道真正的ABC在美国的生活,或者说真正的亚裔美国娃在美国到底是咋过的,因为老子在大北京堂堂正正的活了20年。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种族问题,但是还是可以微微从其中感到亚洲人在美国的尴尬境地。“Whether you are talent or not, you are just so weird.”
当然这只是电影衬出的一些背景,并不是中心思想,电影的主题是很吸引人眼球的青少年自我找寻。
电影被设为了R级,影片中涉及到了性,暴力,毒品。真棒,哪个都是加分点,可是哪个都没拍出彩(不知道是韩国人也挺保守,还是中影又剪刀手了)。影片描述了一群学习,社团各种不费劲的优等生,他们一长段特殊的成长经历。或许真是太优秀了,那种一直伴随着他们的轻松得来的杰出,仿佛成了一种循环。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开始了奇异的经历。
当天才开始做坏事时,那是一种新性感。与其说是坏事,不如说是充满智慧创造力的小破坏。但是当一群优等生乖宝宝开始做坏事时,就完全不那么回事了,一点都不再可爱,反而让人感觉那是一种井底之蛙的卑贱。做低端的犯罪行为,与玩弄自己的聪明的才智并无异议,完全是一种没见过大世面,平日缺乏社会接触的荒唐之举。
如果说他们是在发泄自己的压力,是在任性地享受为时过晚的叛逆,依旧觉得愚蠢。同是叛逆,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那却是一群自我找寻的年轻人,也过着看似放荡不羁的混乱生活。无穷无尽的来自原始的性动力,以及无法停止的去寻找胳膊上的血管以注射毒品。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错误却是有价值的,是选择成长的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书本上永远不会给予的教育。
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首先觉得逻辑上就很有问题,优等生乖宝宝们会冒这个险吗?其次,如果说用逻辑这个词有点过,那么对所谓的真实可能性打一个很大的问号。因为在我的印象里ABC没有这么浅薄的思维。这种思维想法与戏谑不同,完完全全就是一种愚蠢。
人生是一个永无解答的谜题,也许到了双目合拢,才能有所丝毫的顿悟。人活着,是没有绝对的乐而言的,十之八九都是一种磨难。而那十又有一,大多又是平凡如白开水般,乐是要自己品,自己找,自得其乐的。也许,人活着,就是在不断的困惑,就是要不断找寻的。我只能说,哪怕痛不欲生,也要活下去,哪怕累得要死,也要坚持下去。
《火爆麻吉》影评(四):为什么该部电影的种族立场如此模糊
是这样子的。
关于一部华裔美国人(更准确说来,亚裔美国人)的电影如何打入已好莱坞为主导的电影主流市场,这个问题一直是华人导演头疼的问题。多数导演采取了艺术电影的方式,将电影作为一种政治声明,来为海外华人在白人社会的权利和地位申诉。由于艺术电影本身观众群的限制性,投资方并不需要考虑票房收入。这似乎成了一个逃避电影票房惨淡这一现实。
但是,一个半小时看下来,该部电影里似乎所有的角色都能够被白人演员替代,成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式青春剧。里面人物所纠结的不过是任何人青春期所经历的自我认识和群体接纳,典型的酒精粗口骚动。作为一部以Asian American Movie为卖点之一的电影,它如何能够在为保证票房,采取好莱坞电影拍摄手法和风格的同时,宣称自己其实代表了某一群体的声音呢?
首先,该电影与《喜福会》这类电影不同。《喜福会》开始就交代了上一代的恩怨,将人物命运与种族和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母女两代的冲突,其实强调的也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女儿们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也表达得十分明显。对"hyphenated identity"的讨论成为影片的中心论点之一。而《火爆麻吉》中(个人认为中文名远不如英文名Better Luck Tomorrow来得妙),虽然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是亚裔,包括一个非常诡异的亚裔拉拉队长女主角(一般电影里都是白人拉拉队长么),并没有出现太多的文化冲突,甚至对他们的家庭背景也交代甚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女主角所有的朋友都是白人,包括在影片里一闪而过的历届男友,而且作为被白人领养的小孩,其实是各亚裔男生踏入主流社会的入口。她属于白人社交圈,是所谓的insider,但是种族上又是outsider。对于亚裔男性来说,她是可以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与她约会象征着被白人社会接纳,同时也不会被自己群体排斥。如果该角色被白人女替代,她在电影中作为种族分割连接点的作用就消失了。她的存在也是该部电影作为美国亚裔电影的标志之一。
该部电影也是对亚洲人在西方电影中stereotype的反抗。为什么观众们会认为电影中的角色可黄可白呢?原因之一就是影片可以瓦解了观众们对所谓亚裔美国人,或者说亚洲人在西方电影中形象的期待。所谓四大典型形象:dragon lady, yellow peril, china doll/geisha girl, Charlie Chan。这四大形象成为了亚洲人的代表。但是,该部电影对人物的设定的可能目的是,将所谓的典型形象模糊化。他们只是一群年轻人,而刚好属于亚裔美国人而已。他们拥有自己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但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某些种族问题。但是,种族问题和身份认同只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