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1-03-20 18:50:55  热度: 724℃ 

点击全文阅读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是一本由荣格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32图书,本书定价:5.00,页数:6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精选点评:

●老头 疯疯癫癫的 用智慧压抑情感吧 好像也不属于。

●荣格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看他描述小时候的生活会把读者也拉回到幼儿时期

●本来我还是很敬仰他的,可是后来得知,他与患者也发生过关系,以及与诸多女性之间有感情纠葛后,我对他的印象大打折扣。他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居然也会跟患者发生性关系,这一点我接受不了

●也是熬夜在厕所看通宵的读物,大学时开始迷荣格

●如果说他与弗洛伊德的决裂是因为弗洛伊德关于性的教条主义,那我觉得他们实际上依然是一类人,只不过荣格的教条主义是关于上帝的,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卡伦霍尼。

●童年感悟神奇的人将来才可能提出集体无意识

●在人生重大转型的时期,总是会不停做梦,那意味着人生的变革

●看荣格文集前,先看荣格自传

●看到荣格先生讲述他那诡异的有关乎生殖器想象的“梦境”时,我终于忍无可忍地放下此书。无美感,无逻辑。当然,还是很佩服荣格先生提出了人格心理学上“外倾内倾”的理论。这对人格理论是很大的一个贡献!

●那些小石子,那些不可控的胡想,然后呢?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一):???

“他的涉猎很广,藏传佛教,印度瑜伽,中国的道学和易经,日本的禅学和东方的冥想,都有过深入的思考。”

禅学什么时候变成日本的了?竟然还是用中文标注的,无语了。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二):少年时种下思想的种子,成年后就勃然茂盛了

看这本书和看《释梦》的感觉真是差的太远了,如果弗洛伊德理性的小心翼翼的有限度的暴露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荣格则毫无保留的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在火车上的那个小段子属实的话,这也可能是荣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的本质。

荣格小时候的各种思考简直是一个哲学家小时候的必经之路,充满各种不可抑制的有一点奇怪却又不过分荒谬的思考。看的时候,不免会令我回忆自己小时候种种奇怪的思想,有些不合群,有些过于老气,更多的是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质疑和探求。

与荣格常常把自己当作18世纪的人类相似,我小时候也常常自认为是比那些一同成长起来的小伙伴成熟的人,于是习惯于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不愿意过多的参加那些无聊的儿童的社交。但好在,所有有关荣誉和友谊的凭证都在成绩上,我那时的分数除了一两个之外也算所向披靡了,所以表面上,我还是个懂事乖巧和有学习天份的小孩子。这样的假象也掩盖了我特立独行的个性和内在的倔强。

“这个我不仅已经长大,而且重要,是一种权威,是一个有职位有尊严的人,是一位老人,是一个须尊重和敬畏的对象。”出自不满12岁的荣格之口。p60

这种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在今天也常常出现,令我不经意的会觉察到自己的妄想、莫名的骄傲与失控感。

quot;我刚刚沉溺于其中的童年世界是永恒的,我已被强拉出这个世界,坠入不断滚滚向前的时间中,越去越远。那个世界的拉力是那样强大,我只能粗暴地把我自己拽走,以免失去对未来的控制。"p41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我也同样不是很喜爱,荣格靠他的记忆来获得不错的分数,我甚至连记忆这项工具好像也不那么擅长,只是觉得不喜欢这样的学科,但又不得不拿出点样子来,糊里糊涂的,最终的分数也算可观。若是现在想起来,逻辑推理似乎比单纯的数学运算更为重要,好在我在这方面的能力和兴趣还可以,不至于成为胡搅蛮缠的讨论者。

其实,荣格关于童年的描述多半是他个人的呓语,别人很难进入。但也有精彩的桥段,比如荣格与精神病的战斗,立志为以后负责的努力都能看出这个外柔内刚的孩子的坚韧个性。而荣格对信仰的追求,和我在《刀锋》里所见的相似,没有理性支持的信仰绝非是最好的信仰。“上帝不顾我是否乐意而把我安置在了这个固定的位置上并扔下我不管不问了。我确实认为,我得亲自弄清楚他的意图并独自找到一条出路。”p68

(待续)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三):再读荣格

我有些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会对荣格产生兴趣,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的资料真的很少,我看的是香港(或台湾?)出版的自传,繁体字加竖着排列的文字看得我很头大。能留下印象的就是曼陀罗,其实并不懂。但不知为何还是愿意硬着头皮看。

如今再来看,发现能读懂的多的很多。这是时间给我的礼物。但是发现当初的那种热情和崇拜的心理完全不见了。尤其是看到前面写到成长过程,我忍不住想说:这孩子不太正常啊!成天神神秘秘,那些离奇的梦,做了也就做了,还要反复分析,这不是强迫症吗?而且,是哪里得来的自信,说这些梦一定是有意义的?但是,还没看完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觉得梦还是有意义的。虽然近代有研究发现梦是大脑随机的发放脑电波的结果,但是尽管这些信号是无意义的,但是最后还是大脑进行了有意义的解释,所以变成了梦境。这完全是个人化的事情,跟经验有关。荣格就是精神生活过于丰富的人,所以梦境也比一般人更复杂更能揭示内心生活。想到这里我都开始懊悔为什么没有记录下我这些年做的那些梦了。又忽然意识到,以前我是一个很常做梦的人,现在的梦好像越来越稀少了。这是什么意思呢?我被生活的琐碎给困住了?

虽然能懂的多了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的,比如谈到宗教,我就无法理解,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所以更不懂那些宗教体验类的东西,只觉得神神叨叨。荣格好像自己也认识到了,他的那些梦境和幻觉有可能把自己弄疯,所以他选择了科学的研究这些现象。不过我怎么觉得他的这些学问和研究还是来自于内省呢,走的似乎是哲学家的路子,但他又反复强调他是搞科学研究的,可能要多看些他的书才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或许我的认识太浅薄了,只记得他的心理类型说,还有集体无意识。可是在书里我并没有太看出来这些东西的出处。书后面的附录对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进行了解释,对我来说很有用。不过对于“自性”“我性”还是不懂。

他绝对不能算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正常人。我也因此更加相信凡天才都疯狂。他这么坦率的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开给世人看还是很值得尊敬。我也经历了由开始的有些不屑(仿佛在看一个问题儿童的疯言疯语),到后面又重新尊敬起这个伟大的思想家的过程。偶像还是偶像。但是几乎没有一点关于他自己家庭生活的八卦出现,有点遗憾呀。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四):荣格的精神世界――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不是鸡毛蒜皮小事的堆积,不是名人轶事的猎奇,更不是辉煌荣誉的显摆,荣格打开他的心灵,跟我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对精神世界有兴趣的人,绝对要认真的看一看。这本书,给了我许多许多的感想,只是还没理清楚,先说一点理清楚的吧。其他的,等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再说吧。

梦的解释or解释的梦

荣格在他的这本自传中,讲述了他许多的梦和他对梦的解释,都挺有道理。只是,让我常感觉不是他的梦后,才有了他的解释。而是先有他的解释,再有的他的梦。就是说,因为他解释里的那些“原因”,才导致了他的梦。这么说也不太对,举例吧:

他梦见了他死去多年的父亲,来询问关于婚姻的事。他觉得这事指向了他母亲的死亡。因为这样他的父母,不久就又要开始婚姻生活了。他是在他母亲去世前做的这个梦,等他母亲去世后,才意识到这个梦是指向他母亲的死亡。

荣格对这个梦的解释,有一种倾向于意识具有跨越时空交流的能力。有他父亲在另一个世界,对他进行询问的意思。大体上来说,就是他认为这个梦是出于自我外的某种意识,对自我的影响。而我觉得,这其实都是出于他本身的意识。

就这个梦而言,我想先做一个假设。我觉得对他的许多预言类梦的超越个人意识的解释。我更愿意相信这样的想法,潜意识的模糊计算和判断的能力是很强的,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远超意识的——灵感的诞生,就可以看做是潜意识的活动。(弗洛伊德在《日常精神病理学研究》里对人无意识下的精确举动的讨论,也可以说明潜意识的模糊计算和判断的能力是多么强大。)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个假设还算是挺可靠的。

所以,对这个梦的解释,我们可以抱另一种看法:

因为各种各样的迹象和经验的判断,他已经意识到他的母亲可能就快要去世了。他就开始做关于她母亲去世的梦。(他母亲死的那天,他又做了一个梦,他的解释是意味了他母亲的死亡。而他没写出来,或者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不知道是不是还有呢。)

所以,我觉得并不是什么意识的跨越时空的神奇力量,而是出于他自己潜意识的模糊判断活动。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他母亲死的那天,他正好做那个梦呢?为什么会这么巧合?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想,如果他在做他父亲来询问他关于婚姻理论的那天,他母亲去世了。他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巧合,那一段时间,他都在做有关他母亲去世的梦,而他母亲真的去世的那一天,正好碰上了某一个梦。

再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的一个朋友挂了,他梦到他这个死去的朋友来到他身边,带着荣格去了他家,踏着一个椅子,指着第一层书架上的一本书。他醒后,他去了这个朋友家,在他朋友老婆的同意下,去了那间书房。看到了一模一样的情况,找到了那本书——《死者的遗产》。到这里,他也没有再说什么解释,只说这个书名比内容重要,跟他的什么经验联系。

他的意思,也在于表达一种意识的超验性。

而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解释来看待这个梦:

我们知道,潜意识有比意识更大,更强的记忆能力。大量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意识能意识到的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潜意识能意识到的要多上许多。

所以,虽说荣格他自己说他并没有怎么留心过他朋友的书架。而他的潜意识可能已经记下了许多,甚至对那书有印象都不奇怪。有可能荣格想到了他朋友遗产的问题,所以做了这个梦。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还是挺站得住脚的。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这种解释,我觉得远比把意识提到一个玄的境界里去,更加可信。

关于集体意识的一点想法

集体意识的存在,几乎可以算是公认的了。而关于集体意识的传承,一直是个迷。我觉得荣格有把这种意识的传承,变成一种超验的,超越时空的一种继承。

我觉得,与其相信这样的说法。还不如相信我的脑电波猜想:

每个人都是存在脑电波的,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种族,甚至与一个地区,都有属于这个群体的,共同部份的脑电波。意识的传承,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刚出生的孩子,在这样集体的脑电波的影响下,产生了类似的的心理特征。

这个猜想,我自己都觉得很荒谬。但比荣格的假设要可信得多。

我觉得荣格是很具有宗教感的,具有与宗教联系的倾向。也许这跟他出生在一个牧师的家庭里有关。而我比较具有唯物的倾向,因为我是在唯物主义的教育下长大的么。所以我猜想,人的内心可能会存在一些倾向,使人对事物的观点看法,向这种倾向靠拢。这种倾向的建立很可能跟小时侯的受教育情况和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对荣格对梦的解释的这些不同的看法,也是出于我的唯物倾向。从这个角度上而言,我们是没什么差别的——都不过是一种假设,猜想和观念。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读后感(五):重要内容摘要及在阅读中所想

我自己,从初中思想困惑时开始了解心理学,最初看到的是成堆的畅销书籍,然后是森田正马,在这些都未能解决我的困惑之后,蛛丝马迹将我引向了卡伦霍尼、荣格、弗洛伊德,我现在还记得高中时自己面红耳赤的在图书馆看到《精神分析引论》的样子,那是我所未能了解的地方,它与我十多年来所受的教育没有丝毫关系,它是那样令人费解,难以接受,但却与我的心灵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我心中有一部分相信这是十几年来的教育所缺失的,且十分重要的东西。

就是这同样一股力量,让我打开了这本书,我所想做的是在摘录一些重要内容的同时发现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想,这不可避免的是十分个人化的东西,从摘录的选择到语言,我不会根据任何一种理论,也没有任何科学的方法,我想这是我对自己,以及对荣格,对人的尊重,毕竟,不是任何事物都需要被解构的。然而,当我诚实地做这些事的时候,如果能有一些人偶然阅读到,我将会是十分高兴的,我相信再个人化的体验,只要它是诚实的,那么它一定会引起别处灵魂的共鸣,用某种我们尚不知道的方式产生温暖。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提出内倾向性格和外倾向性格,心灵四层次,集体无意识,情结与原型等观点。

1907年结识弗洛伊德

1909弗洛伊德将他定为法定继承人

1911年在弗洛伊德举荐下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

后来因观点不同分裂

荣格更强调人的精神的崇高抱负,反对弗洛伊德的自然主义倾向。”

荣格在波林根的塔楼

序言

“我的一生乃潜意识自我实现的过程。”

“我无法将自己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进行研究”

“一个人的生命故事是从哪里开始,是始于我们碰巧记得的时刻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并不知道所谓的生命的归宿。因此,这个故事没有开头,其结局也只能含含糊糊地加以估计而已。”

“我们所见的是花,它会消逝的;但根茎,却依然存在。”

“我的一生在外在性事件的感受方面是异常贫乏的,对它们我没有多少话可说,因为它们会使我觉得空洞和虚无。我只能凭借内心事件来理解自己。正是这些内心事件造就了我独特的一生,而我这本自传所讲的也正是它们。”

读荣格的自传,比起其他人的来,的确非常不同,这种不同便是这本自传的基石是内心体验而非外在事物,而这也是让我共鸣的一部分,我很佩服荣格能这样勇敢地说出这些。我们从小被马克思主义所熏陶,我在学概率论时也免不了对我思想的一番说教,客观概率大于主观概率,更能帮我们接近事物的真相之类,可越是努力去相信这样的真理,我却越发觉得疲惫,在我的生命中,我的内心经验一点都不比外在事物少,我为何不能在一本《小逻辑》与一辆跑车之间选择前者呢,是谁规定了正确与不正确,他们凭什么让不同的人去认同同样的真理。

一、童年时光

在这一章里,荣格先是描绘了很多风景,或者不如说,是带着柔光的风景,是从他的儿童的眼中看到的世界,然后,是特别精神分析学派风的一种对童年的回忆,许多不相关联的片段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片段都在他的整个人生的湖面上投下最初的涟漪,但这样不相关联的,非常内心化的体验却和意识流完全不同,它被框定在作者的思维里,并由这个思维向我们娓娓道来,它是不同于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它属于潜意识,但却用科学的语言表述。比如

“当时,我就被湖滨迷住了,船只激起的浪花扑向岸边,阳光在水面上闪烁着,水面波光粼粼。水浪将水下的沙子冲刷出了一道道小埂。湖面向远方无限延展开去,湖面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愉悦、无比的瑰丽。也就在那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中冒出:我一定要一辈子生活在湖边。我想,如果没有水,人是不能够生存的。”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荣格的晚年就在那湖边的塔楼里静静度过,这让我想起了弗洛伊德的比喻,童年就像是一粒种子,它们之间细微的差别都会在后来的生长中被不断放大,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又无意间种下了多少这样的种子呢?

荣格说了一些这样的种子,然后他就转向了父母和他的家庭,以同样的方式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只不过是一些不好的,阴暗的种子。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我最初的记忆有一些是在我奶奶家,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父母都去上班,我独自一人在二楼的床边,我感到十分孤独,我去闻床上的气息,就好像那种温暖依然在我身边似的。还有一些不好的回忆,母亲总是在下班后和我打听奶奶说了什么坏话,而奶奶则在白天我的耳旁唠叨母亲的不是,这样我好像成了一个间谍,我在奶奶面前配合她,又在母亲面前邀得战功,但是这也让我完全没能对自己的奶奶产生任何好的情感,我对于她始终是敌意的,陌生的,而我对母亲,也或者说对所有女性,都产生了一种印象,那就是她们总是干着些见不得人的事,这也是我日后十分讨厌的。

我想起了自己心事重重,满心怨恨的奶奶,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她们在我心中从来都不乏善良的一面,但是那种对于人的不信任,那种对于世界所怀揣的恶意却也一并流淌在了我的身体里,我仿佛感受到了她们是如何为之所困的,这样也使我更加厌恶这部分的自己,并想去寻求改变了。

在探讨完父母和自己的家庭之后,荣格又更深一层的讲了自己的梦,诚然,那是一个和宗教、生殖有关的梦,这部分在我心中并未引起共鸣,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大多数未曾经历相信、怀疑、决裂等等与宗教相关的心理过程。

继而,荣格讲述了自己在美术馆、教堂的一些经历和它们给他带来的挥之不去的印象。以及他的哮喘和解释原因。

精神分析的深度就在于它不避讳那些在道德上、生理上令人反感的地方,也因此,荣格的对于童年的描述是有些令人窒息的,但他也在之后叙述了自己与小伙伴,和自己独自一人时独特的美妙感受,这些感受再次引起了我的共鸣。他会与石头对话,他提出了童年记忆的永恒性,他提到了在阁楼里做出的小人,他这样描述到,

“我只满足于此行为带给我的一种安全感,满足于占有某种别人无法获得的,也无从知晓的东西,这是一个我应当信守,永远不能背叛的秘密,它掌控着我生命的安全性。事情就是这样。我从未问过自己为什么会是这样。”

第一章总结:

1.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2.宗教与生殖的关系

3.童年所见的死亡、性

4.心理压抑导致的疾病

5.白天和夜晚的分离,人格的分裂

6.童年时光的永恒性

7.古代心里成分进入个体心灵

8.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状况的影响

我发现自己在仔细阅读中存在着大量的困惑和不解,如果说荣格把他的困惑在这里阐述出来,那么他自己不困惑的事情也将成为我的一种困惑,这就是读这本书的体验,它充满阴暗的气息,恐惧、忧伤的情感,以及无比的困惑,神秘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

二、中学岁月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