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摘抄

时间: 2020-12-08 07:27:24  热度: 297℃ 

点击全文阅读

《古籍整理概论》是一本由黄永年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1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籍整理概论》精选点评:

●简洁 清楚 信息量大 易于查找。很多地方和西文的textual criticism相通 但有些似乎不如西文的那么“科学”。等眼睛好点要把笔记写写好 以及这个文风赞 清晰而直接 没有废话。and什么时候有时间还真应该去听辛老师的课…

●书中罗列大量版本学及目录学的基础书籍,可以按图索骥找来学习。

●很好的入门小册子。黄先生不愧是蜚声海内的文献学大家。

●黄永年的书就是实用。

●看不进去教科书了,但是黄永年先生的这本书面面俱到,确实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鹿鸣觅得。颇喜。

●有一些和别家不同的看法,比如说善本含义的三性,黄永年先生提出只有一性说——历史文物性;对陈垣先生的校勘四法,做了很详细的解说。长见识了~

●原来千家诗是恶本啊,那么以后于丹论语心得这种恶本会不会流传啊?

●虽说是实用的基础介绍,但一样值得高山仰止!

●黄永年先生的书,有内容。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一):有点儿小困惑

随着这书的阅读,对黄永年先生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啊,如数家珍,都不能形容其对这学问的熟稔。在对其水平令我高山仰止之后,还是有些感到困惑的问题,我想这是因为自己仅仅是这学问的门外张望者的缘故。但是还是先记下来,看看是不是以后能明白。还有就算稍许笔记吧。

1、底本,古籍整理者的专用语。影印时选定的本子,称为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时候选一个本子为主,这就是校勘的底本,也叫工作本。

2、祖本:后来各种本子都从它直接或间接传抄传刊之谓。

3、辑佚这个行为包含的范围,按照作者编排章节的意思,应该是因为各种原因佚失的古籍,通过它者的转抄和引用部分,重新组织在一起,可以一窥原貌或者原貌的一部分。但是讲到近代的辑佚成绩和前途时候,内容有些对不上。比如把近年编的《全宋文》到《全清词》之类的合集也归入此类。但是这种合集在古代应该没有单独的合集吧。

4、商务印书馆的四部要籍《四部丛刊》要远好于中华书局的《四部备要》。

关于电脑索引的内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步了。这部分内容看后记是补充在2000年前后,这时候的文献检索和索引技术,应该远远不止如此了。我90年代末上的计算机检索技术课,过个两三年再看,就是笑话。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二):启蒙上选 登堂良阶

薄薄一册,不足皕页,然根基扎实,五藏皆在,不由得想起十年前颇喜之《大家小书》系列。而本书封面简单古朴,又让人心生信赖,外与内,合于一。

黄永生先生在本书中,将古籍整理分作“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序跋”“附录”几大部分,一一析解。分别明确,解析条理。每一部分,皆解内涵,叙其源流,论前人得失,谈今人作为,心得见解,亦不藏私,明白解说,飨之读者。一一读去,平淡之间,所得已颇丰矣。黄先生书中引文不少,例证极多,一眼扫去,便不得不佩服先生读书之广、治学之深。在诸多章节,先生反复提到“目录学”之于古籍整理的重要,诚为金科玉律,为后生小子指点津要。

尤其“存旧”一节,他书未尝见。先生略述整理古籍当存“古”之形式,而不当只为“简省”而皆求便宜。虽不必尽与原版相同,但书名、序跋、题衔当一仍其旧,以存其真。理由充分而清晰,令人信服。梁思成论古建修复“修旧如旧”,同理也。先生因《春秋经》《左氏传》《贞观政要》等书整理时乱删序跋,而言辞激烈“……按照这样的标准,干脆把古籍统统毁掉算了,还重印干什么!”全书仅一见的情绪,却透出先生对古籍深厚之爱,令书前鄙人,不禁向往。

零零碎碎翻看完毕,费时尚不足一日。然这短短的时光中,收获却已难衡量。反思自己,恐已难走上这条向往的道路,但也不妨于冬日夏时,夜前午后,寻觅闲瑕,翻阅一二,或可略补遗憾吧。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三):《古籍整理概论》提要

黄永年(1925—2007),江苏江阴人,195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唐史研究,曾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本书因古籍整理教学急需于1985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古籍整理的入门书。作者结合自身经验和学识,较为全面地讲述古籍整理方法、工序、相关知识等,将全书分为八章,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可用于授课也可供从业人员参考,为后人提供一定借鉴。

本书重点讲述古籍整理实践,如前所述分八章讲解。其中,作者认为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工序是选择底本,需要诸多学问作支持;校勘也是重要的、最常用的方法和必备工序,除援引陈垣校法四例(对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并逐一举例、讲解优缺外,认为撰写校记也是必要的。对其他常用方法和工序,作者也详加介绍。如介绍影印的源流、方法,提出影印要有针对性;通过具体例子讲述辑佚、标点、注译和索引的形成、特点及注意事项。最后介绍序跋和附录,特别指出序跋写作的必要性并提出基本要求,即明确告知读者古籍整理的意图和目的,做好古籍写作者、原注者、古籍内容等的介绍,详细交代选择底本的理由、其它各种版本的优劣等。讲解深入浅出,颇有益处。

本书还做了相应的理论总结。如在绪论中定义古籍,认为在时间上以清末为下限,在内容、形式上未完全另起炉灶而是沿袭此前的古籍,均可划入古籍范围;提出古籍整理的涵义是对原有古籍作种种加工,目的是便于今人及后人阅读利用,而超越该领域的则为古籍研究活动,具有一定的理论系统性。此外,本书特别强调研究者和从业者应掌握目录学、版本学知识,还应有一定的文史哲基础,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更好地从事古籍整理工作。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四):古籍编纂的入门书

黄永年先生真的是一位非常踏实又有魅力的做学问的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的博学与热爱。了解其生平,更为他求学的严谨态度感动。

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入门性的“工具书的工具书”去读。绪论部分厘清了一些主要概念,例如:书是什么?古籍是什么? 所用的界定方法是通过否定,书不是什么,古籍不是什么,什么不是古籍整理,什么不是这本书的探索内容。提纲挈领整本书,指出了古籍整理的十种方法和工序,后文依此展开。

对于任何问题来说,这样的界定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整理出版中文工具书最基础要搞清的问题。我们在翻阅不同的中文工具书的时候,不难从编者的编辑思路中看出,这个研究者眼中是如何区分书和档案的,这个研究者是如何对学科进行归类的,这个研究者所接触到的原始底本是怎样的,这个研究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底本的……

工具书除了查找我们所需要的材料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工具书的形成时间去了解历史,借工具书的分类方式去了解编者,借工具书的内容去考证史实,借工具书中提供的相关注释去发现更多可能的材料,这样才能发挥出工具书更大的功效。

在解释每一种古籍编纂流程时,黄永年先生都遵循先引经据典,再做出自我阐释的原则。考证了大批历史学者的说法,指出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后整理出较为妥帖的解释供读者参考。这也是本书最大的优点所在,给每一个概念都划了重点,指出了方向,还提供了可读的书。

他还专门提到了版本学和目录学知识对于整理编纂古籍的重要性,作为利用者,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反过来就更容易去甄别什么样的工具书更有参考价值,更值得信赖。

黄永年先生尤其重视校勘,从篇幅上也可看出他的关注点。但在校勘一章实际上是直接引用了陈垣先生的“校法四例”,不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操效果上的延伸:何时适用?何时会显露弊端?如何运用这种校法?

在底本一章中也屡屡提到善本的选择——“校勘精审的才是善本”。而且强调了选择底本要靠近原书面貌,比起后世整理的“精良”和“干净”,我们更需要触摸实实在在的古籍善本进行编纂,这样的工作更有价值。

这本书作为探究古籍整理一系列方法的启蒙性起点,其中延伸出的读物也极为丰富,并且这些书目都被归置到了不同流程阶段的门下,顺着他的解读再去触碰工具书,无论是查资料还是阅读,都不失为一种更有效的方法,也正是我以为我们读这种类型的书的必要。为我们选择书提供了方向和途径,在收藏书籍的时候更有把握。

若需具体深入了解,仍应该接触古籍善本,但在初学入门阶段,我认为阅读这本书是非常有价值的。

《古籍整理概论》读后感(五):《閑讀札記-數字閱讀》

《閑讀札記-數字閱讀》

是文祇為數字閱讀,本亦數字彙編。

(一)

----------------------------------------------------------------------------------------------------------------------

中國歷代書刊印行數字一覽-據《新中華雜志》1946年第4卷第7期

----------------------------------------------------------------------------------------------------------------------

西漢及西漢以前:總刊行著述1,033部,共計13,029卷。

東漢:總刊行著述1,100卷,共計2,900卷。

三國:總刊行著述1,122部,共計4,562卷。

晉:總刊行著述2,438部,共計14,887卷。

南北朝:總刊行著述7,049部,共計50,885捲。

隋、唐:總刊行著述10,036部,共計173,324卷。

五代:總刊行著述770部,共計11,750卷。

宋:總刊行著述11,519部,共計124,919卷。

西夏、遼、金、元:總刊行著述5,970部,共計52,891卷。

明:總刊行著述12,024部,共計218,029卷。

清:總刊行著述126,649部,共計1,700,000卷。

----------------------------------------------------------------------------------------------------------------------

歷代合計:總刊行著述179,710部,共計2,367,176卷。

----------------------------------------------------------------------------------------------------------------------

(二)

----------------------------------------------------------------------------------------------------------------------

1911年-1949年-據中華書局《四部備要》與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書》古籍刊印數字

----------------------------------------------------------------------------------------------------------------------

中華書局《四部備要》:336種

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書》:502種

----------------------------------------------------------------------------------------------------------------------

總計:838種

----------------------------------------------------------------------------------------------------------------------

(三)

----------------------------------------------------------------------------------------------------------------------

1949年-1981年-據《古籍整理編目1949-1981》-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中華書局

----------------------------------------------------------------------------------------------------------------------

1949年10月以後:2種

1950年:7種

1951年:16種

1952年:4種

1953年:13種

1954年:39種

1955年:95種

1956年:81種

1957年:188種

1958年:182種

1959年:148種

1960年:50種

1961年:53種

1962年:97種

1963年:88種

1964年:39種

1965年:18種

1966年:5種

1967年:-

1968年:-

1969年:-

1970年:-

1971年:2種

1972年:3種

1973年:9種

1974年:22種

1975年:24種

1976年:13種

1977年:19種

1978年:26種

1979年:75種

1980年:138種

1981年:103種

----------------------------------------------------------------------------------------------------------------------

總計:1,559種

----------------------------------------------------------------------------------------------------------------------

關於中華文化之著述刊行數字,案頭資料,大抵如是。1981年以後數字,待假時日讀得,再作彙編續篇。

----------------------------------------------------------------------------------------------------------------------

(註一)西漢至清歷代書籍刊行數字,為其當代著述與歷代古籍刊行總數。

(註二)“1911年-1949年”與“1949年-1981年”書籍刊行數字,祇為古籍刊行總數。

(註三)“1949年-1981年”書籍刊行數字,各出版社刊行同一著述版本之古籍,祇計數為一種,再版刊行,不作計數。

(註四)資料據《新中華雜志》1946年第4卷第7期與《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是《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一書為中華書局1981年刊印,無版權頁數據。

(註五)《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內,所列出版單位之名錄,如“廣益書局”、“神州國光社”、“上海沈鹤記書局”,“棠橚出版社”、“錦章書局”,“寶文堂書店”、“春明出版社”、“上海出版公司”、“四聯出版社”等,1955以後,陸續不再見,為好近代版本讀書人之遺憾,是為記之。

(註六)據《古籍整理編目 1949-1981》,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詞話》一書,1949年以後,首印刊行者為“文學古籍刊行社”,1957年11月出版,木版線裝,二十一冊,分裝兩函。

----------------------------------------------------------------------------------------------------------------------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