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网

人生哲理 英语文章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 爱情文章 经典文章 情感文章 伤感文章 心情文章 搞笑文章 非主流文章 亲情文章 读后感 观后感

《浪游》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 2021-02-09 02:49:49  热度: 221℃ 

点击全文阅读

《浪游》是一本由【美】洛夫·帕兹(Rolf Potts)著作,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浪游》读后感(一):真正的外星人,是那些旅行者。

浪游的“危险”,来自它开拓了你的眼界——让你发现世界本来的样子。由此开始,你极有可能会深陷其中,从此更加认真用心探究生命的本质。

浪游本身就不是件那么正统的事。在一段时间里离开循规蹈矩的世界,用节省的方式旅行。它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种潮流,它只是看待生活的不寻常方式,一种随着价值判断的调整自然采取相应行动的方式。

很多人或曾都有过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我可以在30岁前挣到一大笔钱并离开这个喧嚣之地的话,我就可以骑着自己的摩托车横穿中国了。但是实际情况呢,我们把每月的钱花在时尚和其他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事上,由着没来由的恐惧,我们限制自己要在短时间内疯狂地完成一次次旅行。最终,时间加金钱的强行结合把我们困在了一种既定模式里。我们越把经历和钱联系在一起,越觉得钱是我们生活最需要的。我们越把钱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就越来越确信是因为自己太穷了才买不到自由。

梭罗说:人生中最好的年华赚钱,只为了在最无价值的时候享受令人疑惑的自由。浪游就是要让你获得勇气,勇敢地对这个世界所谓的确定性放手。浪游只是个人行为,需要的是对自我的调整。古语有言:广厦千间,夜眠只需六尺;良田千顷,每日不过三餐。长时间旅行并不是逃避,而是冒险和热爱,是战胜恐惧,活出极致的生活方式。

另外,旅行可以是某种移动的修道:在路上,我们通常都过得更简洁,身上只有自己拿得动的东西,把自己交给机遇。换句话说,旅行是颠覆或者释放,把我们从生存的环境和假身其后的所有习惯中释放出来。

另外,如果你有孩子,或者等我自己有了孩子,我也深以为然。对任何年龄的孩子,长时期的世界旅行,会是无可比拟的教育经历,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激情。在路上教导子女有时对成年人来说充满挑战,但单单探险和家庭一同浪游的集体记忆就已让这物有所值。

你可以读遍世界上描述一个地方的所有东西,但没什么能取代闻到这个地方的气息。

旅行不只是要改变外部世界,更是在重塑自身。享受探险,这就是人生啦!

《浪游》读后感(二):世界是本书,那些从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浪游(vagabonding)是一个充满诱惑性的词语,和“环游”、“环游”的意味不一样。创造这个词语的rolf potts给出了这个词的解释:在一段时间里离开循规蹈矩的世界,用节省的方式旅行。其实,这倒也符合我的旅行理念。打20岁起,每年我都会独自旅行。所以这本书会带给我一些亲切感,加之今年疫情原因,我也只能书里遨游,且给自己一些书面上的梳理。

独自旅行对于我的人格塑造当中,让我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所以这也许是让我热爱旅行的原因之一。当我一个人在异国他乡,我自己处理好很多意外,这些无形当中都转化为了我的技能,roff potts也把这些技能做了总结:独立、灵活性、谈判技巧、规划、大胆、自我赋能、即兴发挥。至今为止我都很感谢旅行给我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独立,以前我是一个很喜欢依赖别人,害怕孤单的小姑娘,当开始第一次独自旅行之后,掌握了独立的技能会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力量了,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能做到冷静地面对,哪怕没有别人依靠,自己也不空虚无聊或者紧张焦虑。不为感情沉沦。不对新鲜事物畏惧,自己愈发坚强。总会有身边的人对我说——你好酷。浪游会使人成长,是一种锻炼自己很好的方式。

很多朋友以为我都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并不是,出行之前一定要做好功课。结合书里如何做功课总结为以下几点:①看一些旅游指南书,这很重要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获取功课的唯一途径②最有用的是听过来人的建议——浪游者总是乐于分享路上的故事,充满热情地为你即将到来地探险出谋划策③结识国际朋友④互联网。千万不要一点准备都没有,因为探索未知的行程,那些真的不做任何攻略的人,除了体验到的意外美好,其实分分钟都在体会“不作不死,作了一定会死”。浪游,首先前期要有准备,也要有充足的物质支撑,才能踏上自由的旅行之路。

完事开头难,旅行也是一样的道理。在准备旅行的时候,会因为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外而令人怯步。但其实只要向前一步踏上旅程,就会发现事情简单多了。而且,走心的旅行未必就去指南书上广为人知的热门景点打卡,还可以去发现历史和日常生活的重合点。我去每一个地方旅行,一两公里的路程我更喜欢步行。因为在我步行的途中,我经常会碰到当地的集市,工艺品店等等。这些充满本土气息,更能让我感受到当地的特色。如果单纯经典打卡,这旅途当中会少发现一些惊喜,所谓惊喜,不就是在意外中产生的嘛。这段旅途当中充当的角色只能被称为“游客”,这事不能和“旅行者”混为一谈的。

总而言之,旅行最大的价值,不是你看到过什么东西,而是你从旅行中结结实实学到的东西。最好的旅行要对身边的环境充满热情。

《浪游》读后感(三):身与心同时上路

一开始也是被这本书的名字《浪游》吸引,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自由、流浪、随意、开放、冒险的浓厚色彩,何谓浪游?或许一部分答案隐藏在这本书的副标题中:长时间旅行的正确姿势。重点就在“长时间旅行”,更准确说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而自在随心的长时间旅行,不需要提前查阅过多的攻略、设计完美的路线、预习深刻的文化背景,也不需要做好完全准备、携带丰富物资才出发上路,随时出发、简装出行、深入当地、融入文化地开启一段旅程,既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的跟团游,也不是热门景点逐一打卡、跟风拍照到此一游的自助游,而是择一地,与本地的人们一起过上一段日子,充分感受当地文化,不求每个景点都看过,也不求照本宣科每步计划都执行,我想这就是浪游最核心的部分吧。浪游最重要的便是抛开瞻前顾后的焦虑、抛开谨小慎微的审慎,出发就对了。

这本书作者从浪游、开始、在路上、旅行长跑、回家五个部分着手,以时间为逻辑来教会我们如何开启、完成并结束一段浪游旅程。开始旅程需要勇气,需要一股劲头鼓励你暂时脱离当前的稳定工作而走进旅行的新场景,但脱离的本身便是获取自由的象征。同时我们不需要积攒足够的财富,只要你做好了享受简单、质朴、朴素的生活的准备就够了。在路上就要学会去理解并感受当地的文化,以更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和接纳这些文化,并对可能的冒险以及那些或邪恶或丑陋或美好或快乐的一切抱以开放的心态。旅行长跑更多地是教会我们秉持一种态度:保持简单而真实、深入其中去深刻体验并以此找到生命的意义和长足的精神满足。回家便是学会暂停,学会从浪游的状态中暂时抽离而回归原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归零,而意味着在唤醒了自我后的重新启程,过去丰富的浪游经历已将现实生活中的你与丰富多彩的世界联系起来,让你能以不一样的心态而简单、自由而满足地面对家庭生活的各种挑战。或许不久后一切又是一场轮回,你再次重新上路,去冒险、去探索、去游荡、去寻找。

《浪游》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浪游的旅行指南,不如说是一本教我们换一种方式生活的人生手册,他在提供一些浪游经验的同时,更多地还是传达了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一种始终在路上的精神和一种不受羁绊的态度。勇敢的出发、深入地感受、积极地探索、及时的回归,这是最核心的要义。对于没有勇气去浪游的我们来说,即使做不到抛开家庭、放弃工作而各处流浪旅行,但学习一下这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也未尝不可。在日常生活里,多一份洒脱、多一份真实、多一份简单、多一份沉浸,或许我们也能在当下的环境里过得更快乐。

《浪游》读后感(四):如何拥有一段独立的旅行体验吗?浪游了解一下

旅行,是人人都乐于谈论的话题。

儿时的春游、秋游,能让我们短暂地离开课堂;双休日的周边游能让我们短暂地放松身心;而小长假则能让我们有足够地时间躲开繁琐的生活。

咦,这样看上去,旅行的本质难倒就是逃离嘛?

也无非有人调侃我们的旅行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了。

也会有旅行博主反驳上述行为只限于老掉牙的跟团游,尝试下自由行绝对能有不一样的感受。

的确,旅行的打开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跟团、自由行,洛夫·帕茲还提出了更“随心所欲”的旅行状态——浪游。

《浪游》

当你规划出游行程的时候,是不是会被各种博主的意见、网红景点左右?回想一下你的上一次旅行,会不会莫名其妙变成了网红景点打卡之旅?

浪游就鼓励我们要遵从自己真实的想法,与其经历一场网红景点、餐厅的打卡之旅,不如去融入当地,通过独立的认知和探索,让旅行变成一场奇妙的发现之旅。

除了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大坑之外,作者还在《浪游——长时间旅行的正确姿势》中强调,在筹备一场旅行的时候,我们要时刻铭记的,是不要为模糊的潮流或者感受到某种义务而去浪游。

这就是说,别把旅行当做可以在朋友圈炫耀的谈资,也不必把它作为一种社交姿态(小伙伴们都去哪里哪里旅行了,我也要去!!!)

此外,还应该注意的是避免过度准备。

保罗·索鲁曾说过,“启程时知道太多是致命的,就像写作前已经完全确定小说情节的作家一样,知道太多的游客,很快会被无聊找上”。

当然,浪游的意义并不是让我们摒弃攻略的重要性,而是提供了一种旅行的方式:在地平线的另一端,任何事都有可能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心怀指南,但不要过于虔诚地顺从旅行指南的信息。否则,你获得是可能是人头攒动的大众景点,和刷爆朋友圈千篇一律的游客照。

像一个“漫无目的”闲逛的本地市民一样,好好享受悠长的假期,不要让你来之不易的旅行像一场着急打卡的赶集。这样,你可能会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浪游》读后感(五):你会不会选择去“浪游”?

你出外旅游的时候,是直接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先行翻阅出游指南?影响着你旅游出行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不是像那首歌里唱的:“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美国记者和旅行作家洛夫·帕兹在书店里看到旅行书籍的时候。对着这些旅游指南,最后是一本都没买。相比较于按照别人设计的路线出游,他认为在自己的热情支配下获得的出游经历,才能得到最美好的出游体验。帕兹为这样的模式起了个名字叫“浪游”,没有明确目的地的四处漫游,帕兹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了一本同名书籍。

说到旅游,想到历史上的徐霞客,他的职业是郎中,现在称之为医生。他出游的时候并没有带多少钱,依靠给人看病赚取旅途花销。他花费长达三十年的时间游历壮美的中华大地,“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写出著名的《徐霞客游记》。按照帕兹的观点,徐霞客大概能称作是浪游的古典代言人。

时间和金钱对于旅行的制约真的是那么重要吗?如果你的内心真正拥有强烈的旅游愿望,那么你总会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帕兹推荐的办法就是浪游。说到底,浪游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旅游、环游世界。帕兹认为,对于选择浪游的那些人来说,金钱变得毫无意义,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时间。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到达目的地的过程。

为什么旅游被称为一种放松的活动?外出旅游归来的人,经历和见识都会和以前不一样呢?因为旅游的人,选择的行李比日常生活中少一些。放弃那些并非必需的物品,摆脱那些牵绊自己的琐事,能够为生活、为心灵腾出空间,获得放松的感受。而对于浪游者而言,这种空间无疑要更广阔,所获得的自然也就更多。

如果用旅游和读书来比较的话,那么普通的旅行者是按照目录主页的读下去,而浪游者呢,就是寻找最有趣的那部分去读。甚至只读有趣的那一部分,自己能够理解、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浪游选择的是不同于大众的旅游方式。就像唐寅所说“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也像大张伟所说的“别人笑我不一样,我笑他们都一样”。

梭罗说,我最伟大的技能就是欲望很少。当你的欲望很少的时候,那么你的牵绊也就很少。即使你只得到很微小的一点,也可以拥有丰沛的获得感。那样,并不需要强迫自己去接受,甚至模仿别人的旅游方式,你可以寻求你独特的欢乐。

在家里做攻略并非是不可取的一种出行方式,但是不可做的尽善尽美。对一个地方一无所知,往往会妨碍我们去欣赏它的美,领略它的内涵。通过别人的描述,对一个地方知道的太过详细,同样会妨碍我们的享受,那样可能就剥夺了认知的快乐。在浪游的路上,要放开自我,让自己直接面对那些不确定性、不可知的未来。浪游不是探险,虽然是有着探险的影子在里面。浪游还是一种旅游,是一种对不熟悉地方的探知和感悟。如果说旅游是到别人熟悉的地方去过别人的生活。那么浪游就是一切都在路上,你的浪游经历就是可供别人阅读的生动故事。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对于浪游来说,同样如此。那些计划出行的旅游者,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出行时间,因为总会被各种事打断。只有你真正的选择了离开,迈开了脚步,你才是开始了自己旅行的过程。去吧,一场说走就走的、义无反顾的旅行,一场属于你的浪游。

《浪游》读后感(六):有准备的时间,不如现在就出发吧

文/舒念

上一次旅游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呢?

今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在家宅了几个月的时间,似乎已经习惯了生命中不断的重复,但是每个人都会安慰自己,这么久没有接触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是因为疫情的关系,但是我们真的想一想,在去年、前年,之前的每一年,你真的有珍惜自己生活中的时间吗?那些原本以为一定会有机会去看的地方,去体验的事情,真的有实现的一天吗?

当你为一段旅程无限筹备,花了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从财务上、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关系上都为了一段不过是两周的旅程做好准备,其实生活的路上,我们早就可以成行,打开这本《浪游》,一本关于长时间旅行的正确方法的书,更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你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不是挤出时间、攒下金钱或是积累经验,最难的还是离开熟悉的环境,踏上旅行的第一步。

这就是vagabonding,这就是浪游,在搞清旅行的细节之前,你首先需要明白旅行作重要就是轻装上阵,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物品,在旅程上都是一种负累。旅行是一段全新的人生,它不是逃避、不是虚度,它是对生活的冒险和热爱,是战胜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活出另一种不同极致。

这本书讲述的不光是浪游的生活态度,还有很多关于走出第一步的方法。诚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放下身边的一切,但我们并不是被身边的一切所捆绑,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成为一种负累。看过这本书,你也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的自己的已经可以出发了,不是要等到富有、不是要等到时间充裕、不是要等到所有人都不再需要自己,当我们踏出浪游的第一步,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迎接全新的状态的开始。

我不喜欢工作,但我喜欢工作的本质——发现你自己的可能。

旅行的本质也是发现新的自己,越是陌生的环境与人,我们越能展示自己不一样的一面。书里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旅行并不是无所事事、并不是简历上的空白,反而恰恰是你与他人不同的亮点,在一段长时间的浪游中,你变得更加独立、勇敢,学会了谈判技巧与随机应变,既具有灵活性,又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这是我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获得不到的锻炼,这样的“空白”不是什么缺憾,而恰恰是填补了生活的遗憾。没有人应当一辈子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如果你也不想自己的人生一成不变的话,那就更早踏出一下步吧,在发现自己的路上,你所获得的一定会比你付出的几个月的汗水更多。与其瞻前顾后,不如就此出发,看看这个世界为你准备了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所以,你下一次出发会是在什么时候呢?

《浪游》读后感(七):十年等待,终于出版了浪游Vagabonding

最早知道浪游Vagabonding这本书是看Tim Ferriss的《每周工作4小时》,这本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07年霸榜的作品,转年这本书就出了大陆版,在书中他反复提到了Vagabonding这本书对他的影响,但当时我在豆瓣搜索,发现这本02年出版的旅游小书还没有在中国出版。

但我从此就成了费里斯的粉丝,后续他的4小时系列《每周健身4小时》6天不吃主食和一天的胡吃海塞饮食法也让我半年减重了40斤+:)

2014年费里斯开始做播客,我也刚换了苹果手机,是播客的重度用户。费里斯的播客在41期和42期采访了Rolf Potts,让我又想起来Vagabonding,之后重读4小时系列,我又开始找浪游这本书,发现还没有出版,那时已经在工作了几年的我决定不然我就自己去找找这本书的版权吧,于是我在2015年给Rolf Potts写了封邮件,告诉他我想出版这本书能否授权。

Potts回复邮件说我晚了一步,当时的中文版权已经签给了台湾远流公司。过了一段时间,台湾版出版,我又邮件询问得知版权并没有包括中国大陆,那我当然喜出望外了,于是我赶紧询问了出版公司的朋友拿下了这本书的大陆版权。

我和出版社编辑张小星是十多年的朋友,我在香港读书时,赶上金融危机每天都在宿舍看书,看报,写稿投稿,我喜欢看信报,一方面看曹仁超,林行止,钱志健的文章,另一方面就是看王迪诗Daisy Wong,这个号称是我学姐的姑娘专栏叫兰开夏道,有一篇文章里Daisy说找不到诺兰的电影时,我给她发邮件说在哪里能看到,就此联系到了神秘女学姐:)

我回大陆后小星问我说香港有读什么好书吗?我就推荐了王迪诗,小星也有行动力,引进了《一个人私奔》,成为那年的现象级畅销书。

而这次,我跟小星说,我想出版这本02年的经典旅游著作Vagabonding时,小星也没有问太多话就决定帮忙。

出版过程辗转反复,终于在2020年8月这个夏天完成,而此时的世界因为疫情已经大变样了。我想,如果我不身在其中的话,听到有人要在这个时候出版一本讲环球旅行的书应该会觉得他们都疯了吧……

Potts出版这本书附录了很多网站链接,而不过十数年时间,其中很多链接都已经无法打开,于是我跟Potts说能否增删些内容,他很大度的同意,甚至鼓励允许我找一些中国人的故事放到里面。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没能在浪游世界里记录很多国人的故事。从这本书在美国出版到如今18年时间,国人的旅行观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引爆微博,在旅游书籍中甚至已经有背包客专区,而在疫情期间,寻求旅行机构的合作也多次碰壁。

如果这本书有幸还有二刷、三刷的话,希望能弥补这个遗憾(如果你或者身边人有浪游的故事,也欢迎留言)

Potts也有自己的播客节目叫Deviate,节目中采访Kevin Kelly, 旅行作家保罗索鲁等人,如果感兴趣的话,各位也可以去听下,也许你也能从中听到一句话,找到让你有冲动去联系的那个人。

写到最后,发现这不像是一篇书评嘛,恩,不管了,我们都是在世界无所事事的人,捡贝壳,连点点吧:)

《浪游》读后感(八):真实的旅行与虚假的旅行

今年春节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去猫城的行程,然后——由于疫情,目前为止看不到任何出国游的可能。 而我情绪稳定——心里并不怎么难过,身体也不觉得难受。

因为

你要去的那些地方,你已经去过了

一个朋友从巴黎回来—— “进了卢浮宫才知道,蒙娜丽莎原来这么小只的啊” “是啊!比想象中的小好多!“ “真的!好小哦!“

但其实只要做做功课,你早就知道要去的那个地方,要看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大小、颜色。旅游渐渐变成一种验证,而这种验证对个体而言不具有重要性。

先有网, 再有网红, 才有网红打卡。

而打卡这件事,不会有任何惊喜。

网红打卡更像是一种盲目的验证,一种缺乏思想的从众。

摔碗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陕西的朋友说,摔碗的习俗要么是上法场上战场,要么是办丧事,请问你是哪种?

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能方便地看到各种景观,寻找验证的对象,然后出门进行毫无意外的验证;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我们甚至可以不出门就进行毫无意外的验证——如果你只想把自己的感官带到那里,然后合个影的话。

真实的旅行和虚假的旅行

现代社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省去了你从A点到B点的时间,而在硬件标准化的同时,也企图利用景点把旅行流程标准化。

真实的旅行和虚假的旅行差别在哪?

我举个例子,如果可以的话,旅行社恨不得在世界之窗里放上1:1的自由女神像和埃菲尔铁塔,然后蒙上你的眼睛,收一张纽约到巴黎的机票。

冒着过于简化的风险,可以把目的地分为游客区域与非游客区域。虽然对你来说整个异国之旅都充满了新鲜感,但游客区域的当地人回答起问题却好像是播放录音带一样无聊,他们更偏爱不带任何感情的交易;而在非游客区域,当地人更多地对你这个人感兴趣,小孩子会对你指指点点或者以奇怪的腔调来和你打招呼(嗯,只要你不觉得尴尬,尴尬的就是他们)

事实上,无论你在多繁华地段的景点,只要走出4、5条马路,2、3个街区,就能到达非游客区域了。

Vagabonding 浪游

以上关于游客区域与非游客区域的内容,来自最近在读的这本《浪游》·长时间旅行的正确姿势——我不太确定这个副标题是不是在中国加的,但姿势这个词用得很贴切。

既然旅行重在过程(因为结果总是回家),那么进入旅行的姿态便至关重要。

《浪游》提供一种游离于系统性思维以外的视角,探索自由旅行如何可能,这在崇尚逃避自由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正如书中所言,“浪游不是一种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种潮流。浪游是看待生活的不寻常方式,是身处社会之中个人的选择,督促我们去别样生活。”

浪游(Vagabonding)有别于壮游(Grand Tour),也不是穷游,这种历史悠久的旅行方式更侧重在思想层面按自己的想法去旅行,本质上是一种审慎的旅行方式,当然省钱可能是一个副产品,毕竟很难有人审慎地大手大脚。

浪游不需要太多钱(按作者的说法,他在亚洲一个月的花费从没有超过6000美金),但极需要勇气,想要通过旅行逃避现实问题可不是个好主意,而且这些人多半会在浪游的困难面前打退堂鼓。

在当代,将流动性的可能当作已实现也是一大误区,说严重点是一种知识愚蠢的表现——典型的犬儒。 我们不需要一套解决方案,我们要的是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情感和处境(在这本书每一章附上的“浪游心声”和“浪游档案”里你会发现有多少人支持这种想法)

即使去印度我都没有去参考什么“深度体验印度需要去的二十个地方”,房东妈妈自制的甜品,半夜三更寒风凛冽的车站和瓦拉纳希满地的粪便都比泰姬陵让我觉得离这儿人们的处境更近一些。

写到这里,希望对你的下一次旅行有帮助。

《浪游》读后感(九):身未动 心已远——评《浪游:长时间旅行的正确姿势》

文/清秋

我承认,我是冲着书名来的——《浪游》!多么吸引人的两个字。

是的,我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年轻的时候读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曾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期待的种子,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够像三毛那样背只背包,把万水千山走遍。

然而,为了生存,我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力求保住赖以生存的饭碗;后来,随着孩子的出生,我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绳索捆绑着,想飞也飞不了。

就这样,我兢兢业业地做着一项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二十多年,直到五十岁退休为止。期间,有几次与同事一起的短途旅游。当然,那样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与《浪游》的作者洛夫·帕滋所提倡的“在一段时间里离开循规蹈矩的世界,用节省的方式旅行”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在我退休之后,南到鼓浪屿,北到坝上草原的半自助旅游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浪游”。或许,三毛当初的背包旅行更贴近洛夫·帕滋的浪游内涵吧。可惜,如今的我,虽然可以自由掌控时间,却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低下的免疫力,已经无法支撑我长时间的浪游了。不过,这丝毫也不影响我拥有一颗浪游的心。甚至,身体的约束更滋长了内心的向往。不说远的,就拿国内来说,东西南北都有适合浪游的好去处。往东往南,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客家人的南腔北调,有惠安女的“封建头开放腰”……如果说曾经的跟团旅游不过是惊鸿一瞥、走马观花,那么,要是以浪游的方式来深入地漫游一番,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那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他们的理想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所有的一切问号只有通过浪游才可以找到答案。或许,你会说:日子是自己的,管别人如何生活有什么意思?再说,为了生存,我必须得工作啊!哪有时间和金钱去四处浪游?那是有钱又有闲的人的事情。不错,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也正因为如此,我错过了那么多可以看世界的机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会趁着自己年轻有力,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我会去当地的餐厅、咖啡馆之类的地方去打工,然后用打工的钱再继续浪游,如此循环,我想我一定可以走很多很多自己想去的地方:热带雨林、西部沙漠、北方游牧部落……

曾经有有一句流行语如是说: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如果把这句话换个解读方式就是:生活在别处,或者:别样的生活。是的,生活是在变化中的。没有变化的生活就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体验,同时也会失去许多探寻世界面貌的机会,那与井底之蛙有何区别?

正如洛夫·帕滋在《浪游》中所说:

浪游是在平凡生活中寻求探险,以及在探险中过寻常日子。浪游是一种态度,对人、事和地点的友好兴趣,这能让人探寻到最真切的栩栩如生的世界面貌。

确实,好奇心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对着天空发呆:天空之外是什么?世界的边缘在哪里?为什么我在地上走,月亮在天上也跟着走?……从某种意义上说,浪游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最佳途径:对于未知世界的探寻,它会让我们不再狭隘与自以为是。虽然,我们并不能通过浪游来触及宇宙的边缘。但是,通过漫无边际的浪游,我们读懂了许多未知的世界。这不仅满足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人生的体验。正如洛夫·帕滋在书中引用圣奥古斯丁的一句话“世界是本书,那些从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那么,人生只有一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尽己所能地多读一页呢?哪怕只有一页!

朋友,你是一个愿意探索世界的人吗?你是一个希望生活在别处的人吗?你是一个热爱诗意栖居的人吗?那么,打起背包出发吧!不过,记得在你的背包里装进这本《浪游》手册吧,它的“浪游心声”和“浪游档案”将给你带来莫大的动力和积极的启示,让你少走弯路,收获更多。

最后,让我告诉你浪游的终极诱惑与意义:

旅行,从根本上说就是重新变成年轻的傻瓜——时间变慢,全力投入,再爱一次。”(皮科·艾尔《我们为什么旅行》

嗯,这个理由足够了,出发吧!去浪游,去到你喜欢的地方发呆吧!

此时此刻,我的心已飞向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徽州古镇,我要在那长满青苔的幽深的小巷里流连徘徊,我要在精雕细琢的高大门楼前驻足仰望,我要在那炊烟袅袅的山坡上听水牛哞叫、看儿童嬉戏……

《浪游》读后感(十):或许,离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缺这样一场浪游

阅读这本《浪游》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共鸣,书中所讲的浪游,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中来说,是一件非常前卫和浪漫的事,也是我一直想要去做,却下不定决心的事。

作者洛夫·帕茲是一名记者和旅行作家,曾为70多个媒体写作。他的冒险足迹遍布六大洲,用自己的经历、热情和常识写成这本书。

这本书不单教你什么是浪游和如何浪游,更带来一种全新的精神成长和人生体验方式。

No.1 什么是浪游如果克里姆林宫前列宁墓前排队的人实在太多了,你大可买几瓶啤酒,在红场边上晃晃。

浪游“vagabonding”这个词,是生造出来的专用词,用来形容一种旅游现象。

浪游不仅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观看世界的方式,为你准备好探索未知的态度。

作者在《浪游》中一直强调,浪游一直是身处社会之中个人的选择,不停地督促我们去别样生活。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尤其是长时间的旅行,可以永远改变你的生活。

浪游与我们平时的短期旅游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用不同角度去生活和旅游的过程。我的理解为浪游是一种全新的和更深入当地文化的一种生活旅游和人生体验。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们出去旅游更加便捷,也使得知名景点和旅游体验大打折扣。睁大眼睛,抱着好奇之心去旅行,将会享受到更丰富的快感。

No.2 怎样开始一次浪游

对于浪游过程中大大小小直接面对的所有问题,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一一解答。

对目的地的规划和信息监控,但不要去制定详细的计划。为旅行获得更准确的观点和想法,远离狂热的新闻报道,寻求其他的信息资源等等。在当下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一切实现起来更加的便捷。

旅行前准备必备的东西:健康和防疫的需求、安全问题和旅游建议、护照签证细节、保险和紧急情况处理、交通问题、吃住问题等。

边走边计划行程,按照自己的节奏,例如三个月玩完哪里这种,慢慢体验一个国家总比旋风般浮光掠影地走遍四十国要好。

不需要带着净水过滤器、睡袋等等大量的旅行装备,浪游在最少的装备下过得最舒服,除了一本旅游指南、耐穿的鞋和靠得住的旅行书包之外所需不多。

在旅途中放弃舒适享受,不住豪华酒店,不在豪华餐厅用餐,尽量选择价格合适的交通工具,甚至是步行,作者还曾在星空下睡眠。

还有很多对于浪游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细节,作者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书中一一解答,真的非常详尽。

No.3 旅行的意义去追寻一个内涵更新而又时常被忽略并且无法用任何价格买到的东西:生活本身

旅行驱使你通过简单的舍弃发现自己的精神一面。

很多人把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当做世俗社会对速度和自由的庆祝,但对凯鲁亚克来说,这本书是精神日记。

你会了解到每个地方的文化差异,包括当地礼仪、身体语言、着装规范、餐桌礼仪等;你会变得更具探险精神,与当地有更深入的接触,使得你在新的旅途上追随热情和好奇心,获得独立。

浪游不仅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也是观看世界的方式,为你准备好探索未知的态度。圣奥古斯丁说过“世界是本书,那些从不旅行的人只读了一页”。

No.4 一个全新的人生观和金钱观浪游不是治疗社会病态的膏药或社会阶层的象征,浪游是出自个人信息的担当,是改进自己的生活与旁人不相干。

李小龙用武术阐述哲学理念,作者用浪游来表达自己对于旅行、生活与人生的态度。

这本《浪游》教我们的,不仅仅是如何旅行和思考,更是一个全新的人生观和金钱观。

时间加金钱的强行组合把我们困在一种既定模式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那么长,为什么别人可以过的那么有意义。

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反休假,参加到休假的工作,尽量使得工作为兴趣服务。例如季节性工作者:农林牧渔业、教师等这些季节性比较强的工作,并且在对待工作要有精神信仰、用心和节俭。日常生活中免去不必要的开支,把剩下来的钱投入到自己的旅行基金当中。

梭罗可以每年只工作6周就可以支持一整年在瓦尔登湖的生活。他的理念就是“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多余的东西。而钱并买不到灵魂所需要的东西。”

想到了新经典文化新出的《失落的卫星》,一本讲述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刘子超以非凡和缓慢的步伐,记录一场真实的人文旅程。也许这样的旅行,就是浪游的最好的境界吧。

或许,找寻你的人生意义,需要的就是这样一次浪游。

END.

猜你喜欢

推荐经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