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弯新月又如钩》经典读后感有感
《一弯新月又如钩》是一本由赵珩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愿我们随时都能看到新月的升起
看完赵珩先生这本《一弯新月又如钩》脑海里一直萦绕着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句。拿赵珩先生的书就被这特有的质感所吸引,再加上书封上那轮弯弯的月亮,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一本好书,一杯暖茶,一个周末的午后来了一场与赵珩先生相约的阅读文字盛宴。《一弯新月又如钩》全书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接下来将从这三个板块入手,和大家分享在阅读中所收获的感动之处。
一弯新月又如钩“忆饮食”——最纯粹的美食记忆 在特定的时节,在特别的环境,在特别的地点我们总能被激发出一个纯粹的记忆。看完赵珩先生的忆饮食篇,我久久不能忘却“老麦的粽子”这一章节。 在赵珩先生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纯朴的卖货郎的形象,他个子高挑特别不像地道的广东人,他的眼窝很深邃,嘴巴很凸出。或许是由于个子很高的缘故老麦看起来有些驼背。弯弯的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本书应该会是很多文学爱好者的心头好。我今天早上还在想,现在像是这样写文章的人应该会越来越少了吧。这种文风,也就是我们小时候说的有文采吧。不知道再过几十年,新一代的作家成为中流砥柱的时候,是不是像赵老师这样写文章的人就会很少了。
赵老师是怎样的人呢?想起一个词“书香门第”。我们现在也会提一些人是书香门第,但其实真正的书香要往上走几代了,当今的他们其实都些知识分子而已。甚至也只是有学历背景没什么知识。但本书中的“书香”和人物,颇有一种文人雅士之感。
文章拆分成小颗粒就是由句子和词语组成的,比如,一些谦辞或诗句,年轻人功力不够,写不出来了,不能信手拈来了,那文章自然也就蜕变了。成了新的风格。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读赵老师这样的文章,给我一种厚实度,亲切感,和敬意,总是在心里暗暗的膜拜和感慨,果然这才是文人啊。
这本书的体例和内容也非常的清晰,主要分了3个部分,饮食、风物和故人。作者在前边都加了了一个“忆”字,作者的心态也就出来了。一位老者对于生活的回顾和总结,这个内容的可贵就出来了,也能从这里看出作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的珍惜和爱。当然了,这本书除了承载了赵老师的情怀和感情,更是向我们分享了,他的才华,他在饮食、戏曲、文物等方面深厚的功底。文风清雅,娓娓道来,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曾经的文化谈吃、谈戏、谈读书,谈旧时风物与人文掌故,用文字见证与怀念一种曾经的生活方式。
书中有那么多有名望的人和大师们,真正算得上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的食客,能自己做“酱油”有的食客会自制虾油鸡……而且最重要的,他们的好吃会吃,并不是为了出名,仅仅就是爱吃,不会因为吃了哪个名菜就写出几篇文章来。
关于戏曲,我其实一直也很喜欢,但是我这种喜欢是完全的门外汉,而赵老师是从小受到祖母影响,是被熏陶过的,是懂戏会看戏的行家。有的人可能会不喜欢这种文章,还会觉得自己看不懂,有些过去的老物件,老风俗不熟悉也不感兴趣。但是,喜欢的人,一定会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自己看到大师的作品了。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叫《超级模特2》是美国早年的一个时尚喜剧,很无厘头。我想,可能时间对文学与时尚的理解是完全相反的。在顶流的时尚圈,人们马不停蹄的追着时髦和风向标,有些颜色和元素可能下一秒就过时了,但是在文学领域,这些作家文人,总是谦虚的承认经典著作的权威。
总之,本书非常值得一看,会获得很多。毕竟,你身边可能很少会有这么有文化的人跟你说这么多曾经的事。眼界就是这样开阔的。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三):不应忘却的旧时风物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世情事物的推移变化,很多事情被我们遗忘在旧日的时光中,就像所有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风物一样,成为永远的回忆。而文字记录与书写事实,成为我们留下这些事物的最佳途径。《一弯新月又如钩》整本书就是一部为了留下旧日时光而编纂的名家个人杂忆。
文案中“杂忆”一词初看去让人觉得这本书多端寡要、冗杂无序,实际上如果我们回忆自己的社会生活,将其编纂成册,这段历史不外乎“衣食住行”四字。本书亦是如此,从满足口腹之欲的饮食、悠然而逝的旧日传统,写到交际往来的故人文人,无不体现出从旧年间到现今这半个世纪来的社会生活变迁历史,其间的人情世故、喜乐悲哀,又给文章增色不少,添上几笔世情味道。
赵珩先生出身名门,赵家又是“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的近代显赫家族,家学渊源自不用多说。不过,赵先生的文字里更多显露出来的不是家族的荣膺,而是他本人的谦厚品行和为人做事的有趣至极。比如《我的锡兵》写道他小时候拿锡兵排兵布阵,小孩子的童趣跃然纸上,后又写长大后在国外遍寻却找不到同样做工精细的锡兵。结尾提到五十年前看他摆弄锡兵的小女孩,这小女孩“就是我的妻子”。反不知这篇文字是为了写锡兵还是为了写从孩童时期就一直相伴的妻子。
《一弯新月又如钩》书名出自赵珩在陈梦家先生五十年祭时写的追忆文章。陈梦家原为新月派诗人,又是考古学家、学者,又喜欢看地方戏,成为了赵珩地方戏的开蒙导师,其后写到他含冤赴死,最后平反。一篇追思故人的文章写得语言平实,将陈梦家博学雅闻、多知多识,又平易近人的样子尽数描绘出来,其人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后两部分虽写悲痛之事,文字中见到的确是一股隐痛,没有大悲大喜的词句,只写了此事的“疏松平常”和惋惜。直接写陈梦家先生的,也只是说“陈梦家不是一个灰暗的人,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有愤恨的情绪,他都是用自我解脱的方式来面对残酷的现实”。我想,作者必然对陈先生怀有深切的情谊,才不忍对他的死亡加上过重的词语。
怀念陈先生的文章最后写道,“五十年过去了,陈先生的为人,我对他的感情,一直永驻。”这本书选用这篇文章名字作为书名,也是为了让往日的时光、往昔的生活、旧日的感情,永驻在这一本不大的书里吧。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四):赵珩:浅谈个人文化生活史!
最近刷的《哲仁皇后》终于更新了几集,这几天也有上新的网剧,还没看,等到周末整体刷一刷,然后挑出几部好看的,继续追剧。书的方面,最近读了《一弯新月又如钩》。 我之所以会看这本书,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这本书的封面很漂亮,第二点是作者赵珩的杂谈里有关于吃的部分,作为一个吃货的我,特别的想要了解赵珩介绍的那些吃食和关于食物的认识。 在我打开这本书以后,我发现除了自序以外,第一章就是忆饮食,赵珩作为一名优秀的美食家,在第一章的第一部分就聊起了扬州的点心,以及他小时候经常和大人去的富春茶社。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以及童年美食,我小时候因为父母很忙,所以经常和祖母住在一起,祖母熬的稀饭很稠,每到早晨我和祖母就一起喝粥,在一吃一些咸菜或者咸鸭蛋。到了中午,祖母就会炒一个菜以及炖一个汤。 当然,我小时候经常吃的是散装的点心,以及豆沙包,每到下午祖母就会牵着我出去遛弯,给我买一瓶酸奶,在让我挑一些点心,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回忆之前的吃食,其实都是在回忆儿时美好的时光。 在他的印象里,在富春茶社沏上一壶茶,再叫上一碗干丝,或者来一些点心,比如大包、杂色包、千层油糕等,喝茶吃点心,这种休息方式最放松心情。 当然,除了富春茶社,作者也介绍了其他茶社,比如冶春茶室、对于冶春茶社,作者觉得。他家的点心质量很好,最有名的是黄桥烧饼和淮扬烧麦,很适合作为下午的点心,喝完一杯清茶后,如果觉得有些饿,可以吃一些点心,然后再回家。 当然除了茶社以外,作者还讲述了一段对他印象深刻的往事,以及一样很普通的吃食:粽子。 作者小时候最爱吃的粽子应该是老麦家的,老麦没有自己的店,他主要是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上兜售,在作者的记忆里,老麦一年来两次,一次是在端午节的时候,一次是在春节的时候。 作者之所以对老麦的印象深刻,除了他觉得老麦这个人乐观友善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手艺,以及他固执的态度,老麦不喜欢和别人讨价还价,因为他做的粽子确实量足并且好吃,老麦做的粽子可以称得上是货真价实,所以每当端午的时候,作者依然会想起老麦以及他做的粽子吧! 作者赵珩是一个很喜欢喝茶的人,可能是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除了在第一章,他介绍了几个茶社以外,他还介绍了北海的三处茶庄,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仿膳茶座,以及造型独特的芸豆卷儿。 除了作者喝笋汤的经历外,令他印象深刻的还有他和家厨的故事,以及他家厨子们的拿手菜,当然,我觉得对于赵珩而言,他最在乎的,并不是家厨们的手艺有多好,而是他和家厨们的情谊,以及他小时候那一段又一段难忘的时光。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五):有关旧时风物及人物的回忆
赵珩是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化底蕴与他显赫的家世是分不开的。曾祖父赵尔丰清末曾任署理四川总督兼驻藏大臣,曾伯祖赵尔巽在民国期间曾任清史馆馆长,领修过《清史稿》。父亲赵守俨是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主持过《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赵珩先生从小就在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中成长,所接触的家中访客都是大儒名士,比如王世襄和朱季黄先生等。赵珩先生是戏曲史研究者、文物研究专家。他先后出版过七八本有关中国历史文化的书,这次他从这几本书中精选了几篇将其整合为一个集子,名为《一弯新月又如钩》。 赵珩先生作为一名世家子弟让我想起现在的一位娱乐圈名人蔡康永。他们都是在物质条件及文化条件非常优厚的家庭中长大的。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章“忆饮食”的时候,赵珩先生描写他们家的几任厨子以及各自的拿手菜,细数北京的小馆儿以及所品尝过的各种美食。然而我因为在这本书之前读了路遥的年谱,可能被笼罩在一种沉重的氛围里久久不能释怀,因此感觉赵珩先生的散文过于风花雪月。赵珩先生的一生仿佛掉在了蜜罐里,但是路遥一生都没有这样轻松享受过。他们年纪相仿,一位出生于1948年,一位出生于1949年。命运、身世让两位同样怀有才情的人物走上了不同的路。 后来我无意中搜索到了赵珩先生前几年在《文明之旅》节目中的访谈。他朴实的语言、平易近人的京腔京韵、直爽的做派以及渊博的学识让我另眼相看。滔滔不绝旁征博引的飒爽英姿特别像我非常喜欢的康震老师。他讲传统美食、餐饮礼节,讲古人的家书及旅行。正如在本书中他所持的观点,他并不自称美食家,他说自己是“馋人”而已。他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同时他在节目中及本书“忆风物”一章中也谈到了书信的演变。他所展示的已故朋友留给他的写在优雅信笺上的书信让人感慨万千。现在人的文字都写在网络平台上,全都是没有温度四方字,带给人的触动非常少。赵珩先生感叹于文化不可阻挡的流失,对此深表遗憾。
在本书中,赵珩先生谈文学、谈戏曲、谈人文掌故……行文优美,没有京人一贯的调侃,倒有几分江南似的婉约优雅,文学性极高。
赵珩先生虽出身世家,但并非纨绔子弟,而是汲取并发扬了老一辈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长成为一名博古通今的文化学者。他将关于旧时风物及人物的记忆用笔写下来,然后交给我们读者。我们有义务好好阅读、学习,然后传承给下一代。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六):《一弯新月又如钩》作者赵珩序
我的自选集《一弯新月又如钩》即将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策划者和出版方希望我为这本自选集写点文字, 如此,就在这里赘言几句罢。
十几年来,尤其是在退休之后,我陆续写了几本小书, 大抵都是些怀旧的文字,或忆饮食,或忆风物,或是对故人的缅怀,都算不得是什么好作品,可能是今天的读者有一部分喜欢怀旧,于是也有些人喜欢。自选集的出版承策划者和出版社厚爱,但对我而言其实是十分惶恐的。从七八部书中选出些自以为尚能合格的篇章不容易,这时才更感觉自己的文字功力是有限的。
自选集分为三个部分 :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
忆饮食基本选自我的《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两书。这些篇章也并非都是记录饮馔的文字,我的初衷也没有将《老饕漫笔》作为写饮食的专著,只不过在其间抒发一点怀念旧事的情感,因此也就从中尽量选些文字还能看得过去的篇目加入自选集中。
忆风物多是选自《彀外谭屑》《故人故事》和《旧时风物》。既是风物,自当是言之有物,因此篇章可能略长些,东拉西扯的也多些。这些文字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更多的不过是自己的感受罢了。我想,真正对社会生活史和文物有研究的人或许是不屑于看这些浅显内容的罢。
忆故人的几篇选自《逝者如斯》,我仅选了七篇,大都是我最熟悉和最崇敬的老先生。内有两篇是想介绍两位读者可能不太了解的人物——袁行云和中国台湾的唐鲁孙先生。最后一篇是怀念我的父亲,我一直犹豫要不要收入集中。后来觉得,这是我用心和泪写出的文字,里面除了真挚的情感, 也更体现着我们父子间的传承与感应,于是最终还是选入了。
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我们每月都能看到新月的升起,于是常常想到唐人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难以解答的问题,也是我幼年经常在傻想的事情。于是,我就用了怀念陈梦家先生那篇的题目——“一弯新月又如钩”,权当我这本自选集的书名罢。怀恋旧人旧物,但是新月照样每月升起,周而复始,关照人世,永无尽也。
衷心感谢喜欢拙文的读者们,感谢愿意结集敝帚的出版人。
赵珩
庚子正月于彀外书屋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七):斗转星移,千尘如洗,一弯新月又如钩
前不久整理书箱,翻出一本宋词,里面读到了南宋诗人韩淲的《江城子·雪消霜入小溪舟》,其中有一句“懒凝眸。转深幽。诗罢一眉,新月又如钩。”如今看来倒是巧了,正合了赵珩先生的这本书名。
之前曾一度沉迷于美食文学,读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滋味》,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也有幸拜读过赵珩先生的《老饕漫笔》,至今仍对许文涛的核桃酪和苏州观前街的卤汁豆腐干记忆犹新。所以此间赵珩先生出新书,那是必须要捧场的。
赵珩先生出生于1948年的京城名门,家族中曾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从书中也可以看出赵珩先生的学养深厚,爱好驳杂,不管是吃、戏、还是史,各种的根本都是在追求和挖掘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
《一弯新月又如钩》是一本跨越半个世纪的个人杂忆,初到手中,就能看出赵珩先生的一腔人文情怀与文人情趣。这本自选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
忆饮食篇基本都是选自《老饕漫笔》和《老饕续笔》这两本书,风格也是一如既往,吃写一半,社会风俗写一半,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怀念旧事旧物的情感,并非单调的记录饮食。如此一来,就不会令人看久了就觉得无趣。
比如那位会做日本饭的“大朋友”冯奇,擅长的是做面食,烙合子、大虾馅烫面饺,还有家常的烙饼,在赵珩先生的描述下,简单几句,就看得人口齿生津。与此同时,又透露些许冯奇的“私生活”,就使得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在满脑子烙饼的同时,还能记得这是一位长相不错,会唱单弦的年轻人。
再者,忆风物篇略长,文史结合,读起来稍稍困难一些,但是个中也颇有些趣味,个人非常喜欢“烛光灯影的记忆”,从甲骨文无灯无烛,到灯具的出现与增华,再到如今的各种能源灯、装饰灯,漫漫长夜中,光与热、和煦与温馨,细腻的文字娓娓道来,十分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那份情感。
最后一部分是忆故人,其中就包括大家都熟记于心的几位名人,如启功先生、陈梦家先生及王永兴先生等,先生们的生平事迹与文人风骨,值得尊敬。但是感触最深的还是最后一篇,赵珩先生的父亲,字里行间满是真挚的情感,父子间的情感虽不像母子之间的感情那样细腻,但其中的书香与使命传承也令人为之动容。
斗转星移,千尘如洗,一弯新月又如钩。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八):《一弯新月又如钩》:忆往昔、惜当下
赵珩先生的这本《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一弯新月又如钩”,读起来特别有意思!
拿到书,书封好精美!书名题字是出自中华书局的总经理徐俊之手。那用简单的色彩和线条勾勒出来的水彩画,也很是漂亮,我喜欢!如钩的新月下,三人在屋前闲聊,他们会在聊什么呢?拿下活动页的书封,书皮的以墨绿色为主调,在书封面的右上角,有一枚漂亮的月牙!非常简约大气!
昨晚看完这本书,就睡了。结果,做了一个梦:
1幕:我爷爷坐在床边,我帮我爷爷穿鞋子,当时不觉什么不妥。那时爷爷的脚没有水肿。
2幕:爷爷脚冷,我把他的脚放在胸前暖,帮他盖好被子,他和我说笑,这样就不冷了。
3幕:他站在床边,乐呵呵地和我说笑,说他现在身体可健康了!看着精神矍铄,身体虽然有老去的痕迹,但行动很方便!看到他开心,我也很开心!
忽然闹钟醒了,关了闹钟,再也睡不回去了!
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我想我爷爷了,是时候回去看看他了。过了一分钟左右,才想起,我爷爷已经走了两年多了。心里忽然有点空荡荡的,有点难过!
我只好安慰自己,爷爷在另外一个世界应该过得也不错!我也要活得好好的!但眼泪还是忍不住哗哗地流,我还是很想念我爷爷!因为我自小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梦里的样子,就是我小时候见到他的样子,那时他还没有生病,腿脚还灵活。
我真想再睡回去,在梦里多和爷爷相处多一会!可是,怎么也睡不回去了!怎么也梦不到爷爷了!或许,下次入睡前,我又看看这本《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或许,又可以在梦里,和故人重逢!
很神奇的一本书!我有睡前看书的习惯,但看完书后会做这些梦的,这是第一次。我今晚要不要再看一次?我还想念我的奶奶、我的外公,心好痛!
题外话,扯远了。但我们每个人都有回忆,但能将回忆用这么细腻的文字写得如此真实,我觉得赵珩先生很厉害!
书中一共分了三大部分:忆饮食、忆风物、忆故人。每个部分都很精彩!仿佛回到那个时候,跟着作者赵珩一起过了一次他的回忆。我虽不是与他同一年代,但文字的力量是强大的,画面感很强,仿佛穿越了一样!
如果忆往昔,我总有种不由自主地感叹,人的这一生,太多的不确定了!不知道明天会经历什么?不知道我们作古后是否会有人记得我们?
我想,书中被作者赵珩提到的每一位故人、每一道饮食、每一件风物,他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至少还有人记得,并把当时与之有关的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流传于世,这样就不会轻易被遗忘了!
不过,不管怎么样,日子还是要我们自己过的,我们正在书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偶尔可能会回忆过去,但昼夜更替、时间之轮永远不会为某个人停下来,今天这轮月亮落下去了,后面又会有一弯新月升上来。我们要做的是珍惜当下!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九):一弯新月:细品旧时种种,万般滋味皆在心头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太多关于旧时风雨的文字,通过他们的笔墨我们得以看出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究竟是什么模样,那些旧时的踪迹也有了源头可以探寻。
这本《一弯新月又如钩》是赵珩先生最新的著作,作为美食家,作家,戏曲研究者,文物研究专家在他的人生过程中见证了太多值得纪念的事情,他的笔下,他的文字写出了人间烟火气,记录了最真实的静月岁好的模样。
我们知道赵珩先生出身名门,赵家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在他的文字中涉及的领域众多,足以看出他是一位学养深厚,爱好颇多的作者。接下来,将通过作者的三个章节来谈一谈读完这本书最真实的感受。
一、忆饮食
俗话讲:“民以食为天”,在吃这件事上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不同特色。借由作者真挚的回忆录,让我们有幸见证了一场来自不同地区的饕餮盛宴。
有扬州最特色的小吃,有小时候家门口一直吃饭老麦的粽子,有茶座的记忆,有春笋的“秘密”,更有家中美食的回忆录……
每一章节都好像跟着作者的文字真真切切的品味了当地的特色美食,这大概就是先生的文字带给我们最大的馈赠了。
看完这一章节,条件反射的想到了我们小时候总会在端午的时候吃奶奶亲手制作的“凉糕”,一块小小的凉糕看似简单,但是却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蒸煮那份沁人心脾的“甜味”是童年最珍贵的端午记忆。对于赵珩先生来说他的端午记忆是老麦那味道和份量都具佳的粽子,对于我来说我的端午记忆是奶奶亲手制作的“凉糕”,那份味道如今再难以品尝道了……
二、忆风物
忆风雨章节中让我们看到了他充实的“旅途经历”,戏文,吃食,香炉,走廊,屏风,吃食都是文人墨客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来自历史长河中最真实的烙印……
但是在这一章节中最打动的我莫不过于作者写的中秋记忆。每一个人对于中秋团圆之夜都有不同的记忆。作为一个从小被放养的人来说,中秋可以说是一同见到父母最佳的日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爸爸和爷爷在院子外面放一些烟花,在供奉一些水果,然后吃饭看节目这是属于我童年最美好的中秋,因为在中秋,父母可以陪着我,就在我身边……
三、忆故人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回忆缅怀了他很多的好友,但是最后回忆父亲缅怀父亲的章节却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心。
去年,从小陪伴我抚养我的奶奶离开了这个世界,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宝宝,另一边是从小养育我的奶奶,那一头我都难以舍弃,回家奔sang的十几个小时心情难以克制,但是又无比担心家中尚小的宝宝,那一刻我第一次深深体会到了身为妈妈的不容易。
作者情真意切的回忆了父亲,用最真实的文字缅怀了父亲,感叹父亲对他带来的影响。不禁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下雪天父亲为了给我们送吃的摔倒在雪地里又返回去重新制作的事情,直到现在这件事依旧在我心头难以忘怀。
无论是美食,风物,还是人都是先生最真实的记录,他笔下的岁月静好,淡默相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期待的美好……
《一弯新月又如钩》读后感(十):一弯新月又如钩: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选书的时候,对作者的介绍的参考、序言的细读、目录的浏览也具有一定的决策比重是否要购入这本书。
选《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的时候便是这样。
因为对这本书的不了解,先看了作者介绍:
作家、美食家、戏曲研究者、文物研究专家。(参考书名,对作者的实力有了一定的认可)。
曾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其间主持出版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出版物和北京史书刊。(到这里放心了一大半,这样的资历和深厚的文史功底,这本书肯定错不了了,购买的欲望加大一半)。
再来看看作者的家族文化背景:
赵珩先生出身名门,赵家以“一门六进士,弟兄两总督(晚清名臣、封疆大吏赵尔巽、赵尔丰)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显赫家族。自幼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养深厚爱好驳杂,与众多文化界名宿如启功、陈梦家、朱家溍等多有交游。(真可谓是书香门第,传承博学,文学功底可见一斑,又有大家交游,见识学著非寻常可比)。
赵珩先生已经出版过几本著作,读过的人都评价极高。
赵珩先生在自序里所言:写的大抵都是些怀旧的文字,或忆饮食,或忆风物,或是对故人的缅怀,每每都透露出旧时月色的浪漫情怀和扑面的温情历事,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经年智慧及生活习性的雅洁。在这个快速且浮躁的时代来说,这样的好书能让心灵有某种停靠放松放缓,看看人间烟火赏赏月色美景,感受到文艺的气息。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忆饮食的部分“杏花春雨”里的冶春扬州的点心和冶春茶社的最好的茶通过书香释散到我们心间;广东让老麦和他的粽子让人铺开漫天的联想;九华山下的春笋,更是在游园寺庙之后必不可少的鲜先美味,雪笋汤的美味让人忍不住口齿生津。而北海的三处茶座,更是将旧时北京的茶座从承光门,走过永安桥向西,让老北京的风物展现在今人的眼中。“堂倌儿”对今人来说似乎有点陌生,“堂倌儿”的学问一节穿过历史展现在作者笔下,行笔便是一章知识的普及。
本书从风物、掌故、戏文、画会、到月华秋水、莼鲈盐豉、尺书鲤素、香炉灯烛、从左图右史屏风游廊到名家轶事,所涉内容文化及文史内容丰富有料,古典文学知识丰厚非凡,文风从容淡定洒脱,文笔细腻流畅韵味久远,绝对值得入手品读。
清茶一杯,琴瑟一曲,回味那逝去的我们所不知的岁月时光,感受老先生的情思遣怀,也是一件及其难得的雅事。
另外因本书中所涉及的知识浑厚驳杂,书中所列之书也颇具有参考价值,受益匪浅。书中所谈内容必定有作者本身的心胸丘壑,言谈不凡,词句出处也大有考据,读此书不仅有清雅的情怀,实打实的基础文学知识,更有现实中老先生的人情世故,与人和善结缘的种种生活事迹。
诸如老先生谈六国饭店、民国的衣裳,依据和事迹都真实可考,娓娓道来因由际会讲的清清雅雅明明白白。
本人是对这本书极其喜爱的,先初读后细读再研读,对文中所有资料进行细细考究,所得知识更是有益百倍。向喜爱民国文化,喜爱旧事物且距今不远的历史的人推荐本书。
《一弯新月又如钩:赵珩自选集》有颜有料内容丰厚有底蕴,谈吃谈风月谈戏曲谈知识谈风物人情,好玩有趣又好读。
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