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童骚客,渲泻人生一腔诗意
坐落荧荧灯光之下,光束的帷幕,把我之眼眸,照出清晰意象,一个老者,快八十高龄,健走如飞,目光如炬,鹤发童颜,神采飞扬,以一个弥而未老心态,诗人杨开模老先生仙风道骨,游走新都古诗词世界,洒洒脱脱,笑意盈盈,慨然步来。
要知于他,我不得不说,既熟悉,而又不熟悉。熟悉者,仅仅见过三次,一次是四川省格律体诗词研究会沟通筹备,在桂湖公园天香园品茗侃谈;一次是研究会成立大会,纵论诗篇;还有一次是全国著名作家、《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老师莅临新都区作协培训授课,让“骚客“之酒话语滔滔。虽说仅仅三次面谊交际,但为人与为文,却早慕名以久,《桂湖诗社》文丛,早读了他许多诗篇,一个高洁崇古意象之诗家,跃然于纸,让我与他,于诗于人,成了无所不谈忘年之交,一个纯纯粹粹、文人气十足古体诗诗人,老而弥坚,飙扬于新都文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可真要了解他,还要从他诗篇中了解,因为,据我观察与知道,文如其人就是他最好表现。如布袋和尚之《插秧歌》,“手捏青苗种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一路洒下青秧,一片盈绿,微风吹拂,退着看着,将永远向前人生展现。
真要体现于他,就将他最近让我读到的一首《湖岸卯寂》诗词,让文朋诗友们,了解和认识他的诗意人生,窥出他蒙童不蒙,一个全身洋溢诗意盎然仙客,飘飘欲仙,屹立仙班,将精神水墨世界展露文坛。
杨开模老先生《湖岸卯寂》诗云:
“依稀尚记邯郸路,远巷鸡啼北斗斜。风动音传蛙击鼓,星移水浪鲤衔花。叶弹妙曲闻低调,瓣绽微声动迩遐。坐岸朦胧寻静逸,陴塘寂破一飞鸦。”
读杨老前辈之诗,每次一读,无论那一首,都有一种清风拂面,爽洁直朴,平淡雅拙,朴实高古感觉,轻轻漾漾,娓娓道来。如像此首《湖岸卯寂》之诗,就非常有旷味,一遍遍读,一遍遍咀嚼,一遍遍品析,使我读而茗之,不免心旷神怡,神情气爽,让理解深意,人前背后,侃侃铺叙。但限于水平有限,对古诗词理解不深,还望文朋诗友斧正,不要以笑靥为我所羞涩。
撩开诗篇,开首“依稀”二字,把一个老者恬淡雅漾风格,化为苍茫倥偬,自远方飘忽,簌簌飘逸。“邯郸路”,我理解为记忆之过去路途,乃人生之行走旅程,正缓缓从脑内流淌,淙淙有声,铮铮而鸣。“远巷鸡啼北斗斜”,远方鸡啼,高声啸叫,巷陌静寂,声音响亮;北斗星斜织,正指引着远行路人,必须走正走直,堂堂正正做人做事,不枉此生人间莅临。
“风动音传蛙击鼓”,好妙好妙,堪称佳构,与“风箫声动,玉壶光转”,几乎不谋而合,传达出风儿吹拂,动作婆娑,洋洋溢溢,闻鸡起舞;蛙声“呱呱”,击鼓鸣之,余音袅袅,传之久远;将“星移水浪鲤衔花”,星移斗转,水波泛动,浪花飞溅,涌叠潋滟;让鲤儿这一天生尤物,在颇懂人性之间,衔著鲜艳欲滴花儿,喜气盈盈地,劈波斩浪,蔚为壮观。这一幕,为我真醉,仿佛喝了“骚客”仙酒,于人间享受,氤氲芬芳。难怪杨老先生年愈古稀,依然仙风道骨,鹤发童颜,潇潇洒洒,在自己夕阳红人生,璀璨出别具芳华诗意栖居。
难道真应了我之揣测,接下来诗句,缓缓升腾,从量变上升质变,“叶弹妙曲闻低调,瓣绽微声动迩遐。”不幸而言中,“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叶片轻轻,步履匆促,弹奏的妙不可言曲调,低低调调,花瓣绽动,声音浅微,遐迩闻名,讶然听之,静而哼之,寂而茗之,仔仔细细,倏然惊觉,是深藏不露低调做人做事,在曲中异曲同工,惊为天人。这,与昔日和当下杨开模老先生印象,益为迥合。他,出身贫寒,文化程度初中,却不甘自暴自弃,终生追求他喜爱之文学殿堂。退休以来,不甘寂寞,不仅艰苦攻克创作古典诗词难关,还团结许多离退休人员进行诗歌研讨,对宏扬传统文化、宏扬时代精神,宣传新都,歌颂新都,做出了一定贡献。他任过民小教师、工段长、车间主任、办公室主任,厂长、支部书记,一直到现在担任新都区作家协会理事、升庵诗社社长,从不显山露水,创作了《明代状元杨升庵》、《上将王铭章》、《红灯女杰》、《情浓桑梓》、《桑榆流霞》等书,常常如孩童一般,稚趣谐伴,嘻嘻哈哈,率意而为,看来不活过人生120岁,来过两次花甲,他肯定不会打道身板回府,继而在上天与李白、杜甫、杨升庵等诗人巨匠探讨诗篇。
静寂无声,坐岸寻逸,朦朦胧胧,“坐岸朦胧寻静逸,陴塘寂破一飞鸦。”仿佛神仙莅临,訇然洞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惊破陴塘孤独寂寞,彳彳亍亍,寻眸望去,鸦鸣声声,一行一行,飞而杳去,不留一丝痕迹。如同人生,“世界本无我们身,现在虽有只暂时;将来仍须了无我,暂留清白在人间。”
刚刚品完杨开模老先生此诗,他的另一首诗词从微信悠然跳出,赶紧打开荧屏觑看,不觉哑然,其《中元寄语》,让我不得不生加佩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让他之诗,作为本文结束之语,听之有声有色,滋味浓郁,芳香俱佳。
“中元正是看花时,集镇乡村处处诗。暑退暗虫依露草,凉生喜鹊绕风枝。秋声入耳思亲日,月色荣身礼佛期。告祭卢沟忠烈士,紫薇开遍小农居。”